记者徐丽刘莉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的重要内容。昨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将于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将如何提高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就《条例》亮点采访了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市文广局等部门。
立法背景
打基础补短板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泽庆介绍,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保障法》的出台,健全完善了我国文化法律制度,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作为一部文化领域基础性、全局性、综合性的重要法律,《保障法》确立了多项制度,这些制度需要在内容、方法、程序等方面加以细化。为此,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加以完善落实。
“从天津情况看,近年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积累了不少经验。”王泽庆说,但按照“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对照天津的城市定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服务效能不够高,与群众需求的对接机制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较低,群众参与度不够广泛等。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打牢基础、补齐短板,迫切需要通过地方立法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做到既保底线、又上水平,从而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主要内容
强设施提效能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王泽庆介绍,《条例》共七章58条,主要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激励与促进、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
《条例》主要内容有:一是明确了*府及部门职责。将*府主导作为保障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原则之一,明确规定了各级*府及有关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二是完善鼓励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和*策措施,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注入活力。三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公共文化设施的范围、信息公开、规划建设、选址布局、管理运营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并突出强调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普通百姓倾斜。四是多措并举推进便民惠民服务,《条例》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规定了多种措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五是丰富供给,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支持公共文化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合作开展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运用。
调查
涉农基层文化设施
建设相对薄弱
基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近些年,我市中心城区文化设施越来越完备、文化活动开展越来越丰富,但涉农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文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比如,部分涉农区的街镇文化站设施布局不合理,有些街镇文化站,群众不方便到达,出现一边闲置、一边无场馆可用的情况;部分街镇文化站存在管理人员不足、文化活动不够专业等问题,导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部分村居文化室存在被挪用、日常开放不规范等现象。
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
目前,我市公共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年,我市就在市内六区公共图书馆开展了通借通还试点工作。年底,实现了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自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起,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及全市20个区级公共图书馆、各区级少儿图书馆实施中文图书免押金借阅服务,天津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区域范围内各级公共图书馆免押金服务的省市。
基层专业化文化活动
开展困难
当前,我市很多街镇、村居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还停留在自娱自乐的乡土文化消遣上,真正专业化的文化活动开展困难。一些基层文化单位反映:“现在设施有了、钱有了,但没能力让这些设施运转起来,问题出在没有专业人才。”专业化公共文化资源的下沉不到位,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社会力量参与供给
渠道不畅通
当前,我市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供给渠道不畅通问题。一方面,承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主体相对单一,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市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主要是*府购买服务,主要购买文化演出活动、文化服务等,较少涉及岗位、管理的购买。个别基层文化单位有引入社会力量进行管理的尝试,但还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
评价机制待完善
以绩效评估的方式衡量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就是强调对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我市已出台《天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评估验收细则》,但从全市总体情况来看,还存在绩效评价体系封闭、缺乏第三方参与、绩效评估结果反馈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绩效评估作用的发挥。
解读
1如何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条例摘要
第二十一条 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规则,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第二十二条 乡镇人民*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工作,并确定责任单位负责日常运营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负责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及日常运营工作。
解读:推动街镇村居开展达标建设
“目前,我市共有个街镇,全部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照建设标准要求,面积基本达标,服务效能还有待提升。”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共有村居个,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推动,基本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个别拆迁、村居合并等情况除外)。按照年最新的《天津市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服务规范》要求,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平方米,市文广局于年组织各区调研摸底,进一步核实我市平方米以上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数量为个,约占全部村居的22%。
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出台后,将做好达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验收工作,计划分三年推动各街镇、村居开展达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效能。
2如何通过总分馆制实现服务下沉?
条例摘要
第三十一条 区人民*府应当建立以区文化馆、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制,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和资源调配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
解读:将建三级总分馆制服务体系
对于如何根据《条例》规定,推进公共图书馆领域总分馆制向城乡基层延伸,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已在全市部分街道、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区级公共图书馆分馆和基层服务点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72个图书馆分馆、个服务点建设,计划12月底前再完成47个分馆、个服务点的建设。
“《条例》的出台,将有力推动总分馆制建设工作。”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说,计划到年,全市各区建立起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三级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后,市文广局还将继续加大培训力度,通过总分馆制下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
3如何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
条例摘要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府应当加大对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为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提供支持,面向村、社区等基层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通过业务辅导、骨干培训、艺术交流、文化进基层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指导和帮扶,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解读: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针对基层文化管理人员匮乏问题,市文广局社文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在村居层面推广*府购买公益文化岗的做法,截至目前,河西区、滨海新区、东丽区、西青区、北辰区、武清区等多区设立村居公益文化岗。在高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方面,相继推出文化惠民卡、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免押金借阅服务等一批惠民工程,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果。
下一步还将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从硬件建设为主向提升服务效能为主转变;二是以街镇、村居为重点,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三是强调供需对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四是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监督考核工作。
4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条例摘要
第四十二条 本市鼓励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各级人民*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为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办法由文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等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十条 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引导、扶持、规范民间文艺团队健康发展,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民间文艺团队提供排练场地、业务指导、艺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支持。
解读:建立与民营机构合作机制
市文广局社文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出台了《*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先后实施推出文化惠民卡、支持高端演出高端展览公益文化普及等公共文化服务购买项目,*府购买开展天津市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天津市梨园金秋戏曲展演等活动,委托社会力量对天津大剧院进行运营与管理,设立扶持民办和行业博物馆发展专项资金。
市文广局社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扩大*府购买的种类和数量,扶持民营文化机构发展,建立公共文化机构和民营机构合作机制,满足百姓个性化、多样化文化需求。
5考核制度如何促进公共文化精准服务?
条例摘要
第四十一条 市人民*府应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定期考核机制和公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加强对区人民*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考核。考核和测评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并作为对其进行补贴或者奖励等的依据。
本市推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解读:对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考核
市文广局社文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建立了市对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考核机制,专门研究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评估验收工作方案》和《公共文化服务评估验收细则》,明确了服务内容、设施标准、人员资金等52条指标的具体评估内容和评估办法,并于年底组织了历时三个月的首轮考核工作。最终确定4个区为优秀,12个区为达标,并召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会议,将考评结果通报各区*府。今年,第二轮考核已经启动,将继续加大第三方评价机制运用,精准收集需求信息,强化群众评价反馈结果运用,促进公共文化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