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宝瑞
市第十次*代会确立了“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要全力提升发展、科创、开放、服务、文化、环境、民生、平安“八个品质”。
标准决定品质,高标准决定高品质。标准化作为一种“软法制”“柔性法制”,是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将标准化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产业发展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量、社会治理有标可依”的标准化格局。
然而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我们仍然存在标准数量仍然偏少、推进机制有待完善、*策支持力度不够、部分企业重视不够、全域标准化有待加强等问题掣肘。比如,潍坊市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8项、国家标准项、行业标准项。青岛市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项,占全省60%;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余项、行业标准余项,占全省20%以上。而我市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项、行业标准项,其中主导制修订的仅有67项,主导制修订的占比相对较少。
都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标准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仅仅在企业生产上,更应该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何推动标准化向纵深发展,如何形成重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浓厚氛围,如何以全域标准化推进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成为当前亟需重视的关键。
不会比较,难有章法;唯有比较方能自知,才能找准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对标城市泰州就是标准化工作起步早、抓得实、创新好的典型城市。资料显示,年以来泰州市委主要领导先后更换5次,但抓标准化工作认知一致,力度不减,泰州在江苏省率先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品质泰州建设领导小组,把标准化等相关工作纳入市委市*府对各市(区)、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年,泰州市委市*府以泰州市委1号文件,出台《关于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品质泰州的意见》;年,泰州市委市*府共同印发《关于推进标准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年,泰州市第六次*代会提出要深化品质泰州建设,打造更加靓丽的城市名片。同时,泰州从法规、*策和标准3方面形成标准化管理机制。法规方面,率先推出《泰州市标准化条例》,成为全国地级市首部标准化地方法规,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标准化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策方面,市委市*府出台《泰州市标准创新奖管理办法》《关于推进专利标准融合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具体*策举措;标准方面,泰州牵头制定《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国家标准,并大力推广应用,形成支撑品质泰州的标准体系。坚持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已成为泰州市委市*府工作的“金标准”。在泰州,标准化支撑、助力品质城市建设,在此过程中形成若干标准,许多上升为国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品质城市建设。标准既是品质城市建设的动力,又是品质城市建设的手段,还是品质城市建设的成果,如此交融渗透,相互支撑,让标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对滨州而言,全域标准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的题中之义。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年4月,省*府印发《关于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5次提到滨州市,支持我市开展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创建标准化创新发展先行区,这都为滨州深化推进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我们应该抢抓赛道风口期,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策支持,完善标准体系,加快标准转化,推动全社会运用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实现全域标准化的深度发展,打造“硬核”标准化城市新样板,努力让品质成为滨州高质量发展中成色最足的金字招牌。
为利用好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时事评论的旗帜作用,滨州市委网信办与大众网滨州频道合作创办了“渤海潮评”评论栏目。《渤海潮评》秉承“关国计,系民生,立潮头,评热点”的宗旨,牢记职责与使命,敢于亮剑,善于发声,积极发挥网络评论不可替代的旗帜引领作用。通过评论员手中的笔发出主流声音,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渤海潮评”品牌,共筑滨州美好精神家园!投稿邮箱:bzbhc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