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提升购物中心顾客粘性,文化业态有哪些模式
TUhjnbcbe - 2023/4/3 19:14:00

从去年开始,国内一些一线购物中心的运营者,开始讨论“如何让更少的人来”,其背后是提升复购、聚焦用户、高效运营的目标转变。

经历疫情之后,这样的讨论进一步成为共识。站在运营者的视角,做好会员和找到有“消费粘性”的业态,已是重中之重。

回归到本质,消费与人的关系,实际也是文化与人的关系。

本期,我们仔细梳理购物中心文化业态,围绕流量粘性的逻辑,为无形的文化匹配有形的尺度。

影院还会带来惊喜吗?大众文化是成年人了解自我的镜子

尽管此前人们并未对影院抱有太高期望,但在刚刚过去的七夕,国内电影票房收入达到5.23亿元,高于年的4.07亿,略少于年的5.69亿。

复工以来,影院还是能为购物中心带来大量客流。数据显示,北京部分商场在复工之初,周末客流环比增长高达40%以上,部分电影和影院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上映不到一周的时间,电影《八佰》获得了10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位列票房之首,观影人次在5天前就接近万。

作为大众文化的代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影院早已不是简单的放映场所。

根据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当观众置身于漆黑的影院时,电影银幕就相当于镜子,观众对银幕的“凝视”,类似婴儿从镜中发现自己身体边界的过程。

在观影过程中,消费者与影片中的普世文化相碰撞,寻找自己的位置,拼合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认识。

同时,同场观影人并列而坐,在有一定隐秘性的公共空间中,共享着同样的体验。紧密的情感链接和暗合的情绪共振,加深了消费者的自我认知。

因而,影院聚客属性来源于,与大众文化的交互,是消费者完善自我认知的前提。

书店到底在解决什么?现代人文化语言的普遍匮乏

除了阅读本身,与阅读相关的商业都在变得更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提升购物中心顾客粘性,文化业态有哪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