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比较不同,先抛出大家可能的收获知识点,再聊文章内容。
看完文章,你能够得到什么?
①解决80%有关产品需求的疑问点,包括面试中涉及需求的相关问题
②获得包括《需求挖掘分析pdf完整版》《需求文档范例》《需求自检表》《需求排期表》《需求分析ppt》等多份阿境独家实用文档
③一套完善的需求挖掘与分析的方法论
“阿境,用户想要在动态上加一个话题功能,我们规划一下吧”
“这是用户需求,不是产品需求”
“本质上用户是为了能给自己发表的内容打上标签是吗?”
“是的,并且需要先判断是真实需求还是伪需求,再进行定义,我们也可以通过用户需求,来分析出我们的产品需求,从而确定我们要做的方案”
若你是个PM,想必上述对话的场景,屡见不鲜。
需求是一个被互联网人说烂的词,却也是最基础的词,产品说需求、运营也说需求、市场也说需求。
那么有几个问题大家思考下,
他们说的需求是同一类吗?
究竟什么是需求?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产品需求跟用户需求?
真实需求与伪需求怎么辨别?
对于需求分析你有一套明确的思路吗?
需求的来源、管理、优先级排期等你能够侃侃而谈吗?
......
在看过这些问题之后,若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明确想法,那阿境觉得可以关闭掉文章,因为这是浪费你的时间。(花个10分钟去炖个排骨享受生活都比看这篇文章值得一些)
如果没有,那么!且听厦门吴彦祖阿境啰嗦一下吧。
产品经理的职责便是在最短时间内最大化地创造价值,那么接触最多的的便是日常处理的需求,而需求分析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如果在看过问题之后,对于部分实施的方法还有疑问,或者是想要系统地进行需求的认知,那么不妨往下看看。
01
需求基础概述1、什么是需求?
什么是需求?
百度百科的定义是: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这个定义也是基于经济学当中的定义,如果把它套上产品的帽子,那么我们可以转变为:
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在一既定的场景下,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激发出用户对于某种目标的渴望。
从中,我们可提炼出几个点:时间、场景、提出者、使用者、方案。
而在实际工作中,脱离了时间、场景的需求,也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
综上所述,简单来说,需求就是在特定的场景下,用户所产生的问题。可以用“用户+场景=需求”的方式来理解,也可以说,需求是预期与现状的差值。
2、需求的本质
天主教教义当中,有七宗罪,分别是: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而我们的产品,正是解决人身上所带来的原罪的产物。
而从马斯洛需求模型来看,有自我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从这两个方面上来看,需求源于人,最初的源头在于用户。而用户的存在,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个需求归咎到底,还是满足了用户不同等级的欲望。
需求的本质是对用户欲望的满足,以及消除用户的恐惧感,从而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一款好的产品一定是能满足人性或者欲望的。
而产品本身是众多需求的集合体,根据不同的组合而成为当前产品的形态,产品功能则是满足了用户的目的,而需求和产品功能是一一对应的。
所以我们说,产品经理在处理需求的时候,所具备的同理心这一特质,才能够更好的洞察需求,洞察需求的过程也是在洞察人性,即洞察需求的本质。
3、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
先来看一句话“用户给产品经理提了一个需求,研发评估了下这个需求不能做”。
这当中出现了两个“需求”,这两个是同一个意思吗?
很显然不是。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用户,还是产品经理,还是业务人员,都在谈需求。
而需求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时,就需要引入其他更深层此次的概念加以区分。
比如,上述例子中,前者是用户需求,后者是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主要是指出用户想要怎么做,产品需求则更多的是指导产品需要怎么做。
1)什么是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是用户当前尚未满足,又渴望被满足的欲望,并由此产生的方案。当用户使用得起产品,并且产品并不能够满足用户当前使用时,用户才会对产品产生新的需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有个较大的特点,不能够指导产品开发,更侧重描述用户想要达到的目的,借此所提出的需求方案(想要的东西),则为用户需求。
2)什么是产品需求?
产品需求是用户需求经过产品经理的“加工”后所诞生的产物,输出具象的产品方案后实现,在实现之后完成产品既定的数据目标,则为产品需求。
产品需求更侧重能够指导产品开发,并且指导产品完成自身的目标(以数据指标作为目标的依据)
3)用户需求如何转化成产品需求?
当我们清楚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之后,那么我们如何将用户需求转化成产品需求呢?
作产品经理,我们需要收集清楚信息,经过严格且缜密的需求分析,才能达到将用户需求转化成产品需求的目的。
4、真实需求与伪需求
要解释真实需求与伪需求的区别,可以看个例子:
做个市场调查,问1千个用户是否喜欢*金,几乎所有用户都是肯定回答。那么这个时候就认定*金是当下用户的需求,那么便过于草率了。
因为再深究下去,用户买了*金干什么?对*金的了解清楚吗?等等问题,深入了解完一番之后,用户可能就不会买了。
人性是贪婪的,“需要跟购买”是两回事,用户总是“说一套,做一套”。
再举个例子,用户告诉我们他需要钱,如果你不追问,可能只是知道他需要钱,并不清楚拿着钱去做什么。用户告诉我们的是他“想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用户内在的心理预期”,从而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可以说,某些情况,用户“欺骗”了我们。
那么这完全是用户的错吗?
不是的,用户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更需要什么,他们更倾向于给出解决方案,当他们描述出他们的意向内容时,作为产品经理的我们,需要去剖析,从“伪需求”的表层下,挖掘出用户的“真实需求”
“伪需求”指的是当前用户并不一定需要,而是根据他们遇到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之一,但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他们当下的问题。
“真实需求”是通过梳理需求提出方当前的情况,遇到的问题所分析出来的结果。
02
需求挖掘与分析
1、用户是如何阐述需求的?
有一句话在产品界流传甚广:
“如果我当初问人们想要什么的话,他们只会告诉我想要更快的马。”
从而我们知道,用户的需求是想要一个比走路更快的交通工具。
这其实是个谬论,交通工具并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不妨再问一句:然后呢?
可能事实上是利用交通工具去上班,去自驾游等,目标不同,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也不同。
由于处于游戏分发行业,恰逢近期接触到了许多用户的反馈,拿其中一点举个例子:
“我想要更快的游戏速度体验”
在没有深入挖掘之前,我们可能会一股脑地去提升服务器容量、优化游戏代码质量,从而提升游戏速度,但用户是否是真的单纯地想提升游戏速度呢?
做几个假设
“更快的游戏速度体验→在有效的时间内玩到更多的游戏内容”
“更快的游戏速度体验→获得与游戏对手相同的速度→击败对手”
“更快的游戏速度体验→获得成就感”
......
就这几个假设来看,相同的需求描述,是不同的需求点。
A目前遇到的问题是游戏时长少;
B的问题是游戏卡顿引发地对战失败,想要赢得胜利;
C的问题是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解决呢?
针对于A,提供个防沉迷账号;
针对于B,提供个游戏加速器;
针对于C,提供相应的成就徽章体系等;
乍一看,毫无毛病,仿佛一下子解决了用户的需求,于是又是一番大刀阔斧地改动优化。
让我们把自身再抽离来看,ABC是否有更隐蔽的点需要我们去挖掘呢?
别忘了,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将观点以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加工并阐述。
A可能是因为家长限制了娱乐的时间,从而无法获得更多的娱乐时间,即使提供了防沉迷的账号,也无济于事;
B可能是自身技术不太好,即使在相同的速度体验下,依然打不过对手;
C可能是对于游戏投入的不够多,导致在游戏当中无法获得更高阶的奖励(物质与名气);
若是如此,那么所应该提供给ABC的功能,可能又是另外一番答案。
从上面几个简单的例子,抽象来看,可以剥离出几个观点
1)对于提出问题,用户更倾向于给出解决方案
人们往往倾向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很少关心问题本身。所以我们常常会得到“我想要一匹马”的这种声音。
并不是用户提出的解决方案对于产品没有建设性,而是往往人在迫切解决自身问题时,提出的观点并不能查观全貌;
且用户并非产品的主导者,仅对部分功能有使用,那么在这个前提下,用户提出的解决方案能够一定程度地解决用户当前遇到的问题,但却可能延伸出更多的问题;
作为产品经理,通过自身对于产品的目标定位及价值理解,重视用户的解决方案,衡量解决方案底下所埋藏的需求的价值,才是重中之重。
2)在描述需求时,用户往往会将自身观点进行或多或少地加工
当用户对自身需求有隐瞒时,我们也就对需求的理解有偏颇,相同的解决方案,可以延伸出不同的需求。
由此,通过设定不同维度的问题,引导用户以描述性的角度,阐述自身的问题,才能够最大化地避免用户对于自身需求的美化加工。
3)需求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阶段,用户会给出不同的需求观点
在初入游戏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教程带领我们了解更多的游戏攻略;
在游戏中度用户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游戏的体验性,攻略、工具等可能是在这个阶段中较为合适的需求。
在成为游戏深度用户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在游戏中得到成就感,游戏成就体系等则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需求并非千篇一律,不同的阶段,用户提供到的是不同的需求观点。
“小时候我想要一颗糖,长大了我想要一辆跑车”也就是这个道理,需求受制时间的因素影响,也受制自身的发展影响。
2、如何挖掘需求?
这边的挖掘需求更多的是指主动地去挖掘产品需求。
这边有两种方式,一是从用户身上入手,从用户身上了解需求;二是从产品数据上入手,从数据上洞察需求。
1)更好地洞察用户需求
洞察用户的需求本质是还原用户真实的需求,一般会采用直接访谈、问卷的形式,但是用户全靠一张嘴,因为所处的环境、心境的不同,往往得到的结果会有偏颇,在此阿境介绍两个方法。
一是深度访谈的方式,二是真实融入用户场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进行洞察用户需求。
①与用户进行深度访谈
与用户进行访谈,是需求的来源之一。
而由于用户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体验产品,所以难免有些片面。
在访谈的方式,有比较详尽的方法,阿境后面会单独开一篇文章来介绍,这边就简单概括下。
包括①结构性访谈、②非结构性访谈
非结构性访谈:是访谈者提供一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由报道人自由阐述;结构性访谈:是访谈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的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
这两个的区别是:
非结构性访谈能够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了解用户处理某个事情时的方方面面,但需要访谈者记录下全程并且提炼有效信息;
结构性访谈则更多的是根据固定设计好的问题进行,可以理解为问卷调查的线下版,对于访谈问题的设定有一定的要求,否则容易造成无效访谈。
通过这两种访谈方式,收集用户的真实情况:
①用户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②用户当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③用户想要的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几个注意事项:
①客观真实很重要,访谈者要剥离开自身的主观想法
②在舒适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访谈(最好是用户熟悉的环境)
③掌控整个过程,引导用户表达自身的想法
②真实融入用户所在的场景
通常我们在做访谈的时候,是以“设计者”的思维对“使用者”的采访,得出的结果相对来说有一定的片面性,同时我们作为“设计者”,不一定能够设身处地的作为用户的身份来考虑问题。
这也就是产品经理拥有“同理心”的重要性。
花费一定时间,成为产品的用户,融入到用户的真实场景当中,借此观察用户的在相应场景的行为及感受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几点元素。
分别是:用户、环境、任务、目标、行为。
用户:用户是怎么去做这件事的?
环境:用户当前所处的环境如何?
任务:用户当前的任务是完成什么事?
目标:这件事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行为:用户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件事?
通过真实融入用户所在场景,并且观察这几个元素,来实现“边参与边观察”的目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去真实的感受用户的情感变化,再将情感变化具象化为实际的数据或者描述
2)从产品数据表现发掘需求
做产品,数据是很重要的一环。
往往每个团队会搭建自身产品的数据概览,包括用户行为数据和业务数据。
具体数据不过多展开。
通过产品的数据,包括渗透率、留存率、页面转化等,长期观测,能够结合着察觉到产品数据的变化,而数据变化的背后是用户行为的改变,从而发现用户的需求迁移。
一般看数据,看现状与看变化。
看现状主要是了解业务距离产品目标的差距,能够加深PM对业务的认识。
看变化主要是养成数据感,通过数据变化,发掘产品问题,从而制定解决方案。
3、需求的基本要素
在拿到手一个需求的时候,如果是一句话需求“在直播tab想要添加一个悬浮球”,那么作为产品经理,没有充足的信息,很难评估该需求是否成立。
那么,作为需求本身,提出的同时,我们需要得知哪些必要信息呢?
包括需求的场景、解决的问题、目标等。
之所以需要理清需求的细节,一是因为有部分需求是伪需求,那么当提出人在梳理需求细节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幡然醒悟该需求也许是个伪需求;二是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清楚需求的基础信息,才能够更好地去评估需求。
可以看下阿境整理的需求九要素,当这些问题在需求的提出时也能够一起提交,那么便能够比较好地进行需求的评估。
1)需求的类型
一般分为两类,*策需求、线上bug需求、线上漏洞需求、合同期限需求、普通需求等。
*策型需求一般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所衍生出的需求,普通需求则为除了*策型需求以外的需求。
之所以需要区分需求的类型,则是因为*策型需求的必要性及严重性,故无需过多的分析,在满足*策的要求下,最小化成本执行即可。
2)需求的场景
根据百度释意,需求的场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主要是空间)内发生的一定的任务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画面。
需求的场景有几个要素:用户(who)、时间(time)、空间(where)、动机(why),行为(what)。
即,什么用户在什么时候,哪个地方,因为什么动机做了什么事情。
3)需求解决的问题、解决的痛点
在需求对应的场景下,用户遇到了什么问题?在这个问题下,是完全无法进行下一个步骤,还是仅仅是操作不顺畅等。
在描述问题的时候,需要越详细越好。
4)当前针对该需求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针对于遇到的问题,当前是否有其他方式能够解决?
若有,则用户/运营/业务人员等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解决的?解决的具体步骤是什么?需要详细的描述。
5)需求的目标
需求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一般包括数据性指标(提升多少渗透率/留存等)、优化型目的(eg:用户更好地回到顶部tab)。
通常目标尽量可量化,也需要了解当前的情况是如何,才能确定需求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6)需求价值判断
需求的价值判断包括需求的频次、覆盖用户、刚需程度,这几个维度主要都作为评估需求优先级的判定标准。
①需求频次
该需求的使用频率是多久?
一个月一次?每天一次?每天多次?不同的触发频率,在评估需求的优先级及选择解决方案的时候会有较大的不同。
②涵盖用户
需求的目标用户群体?
需求涵盖的用户是哪部分用户?该部分用户占据产品的占比是多少?
一般了解需求的用户,主要是清楚需求的涵盖范围,作为需求优先级评估的评定标准之一。
③刚需程度
用户对于需求的需要程度?(如果不做这个需求会怎么样?)
当前需求如果有其他的解决方案,用户是否能够使用?使用的情况如何?
7)需求的优先级如何?
这边的优先级主要指需求提出方基于自身所了解的信息,对于需求的评估。
另外,可以指出对于需求优先级的评估依据,能够更好地帮助产品经理准确判断需求的真实优先级。
8)需求的预期解决方案是什么?
对于需求的提出人(用户/运营/业务方等),针对于上述需求的基本情况,可以简单阐述需求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虽然不一定是最终解决需求的方案,但能够清楚用户对当前问题的预期想法,作为我们做方案的参考依据。
9)其他基本要素
包括提出人、提交日期、期望完成日期。
主要是能够对需求进行溯源及整理。
4、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实际上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需求是否要做?”
在了解了需求的收集、基本要素以及挖掘需求的方式之后,下一步便是进行需求的分析。
但在需求分析之前,除了收集了需求本身的信息,还需要有其他的信息辅助我们做决策,后续才能够对需求进行合理的判断。
1)基础信息整理收集
①当前业务的数据(包括用户行为数据、业务数据)
②当前业务的运营情况
③当前产品对于该业务的规划情况
④竞品分析,了解竞品的情况
⑤用户调研访谈情况(调研问卷、访谈等)
再了解了业务方提供的信息之后,我们往往无法判断需求是否要做,此时结合上述的五部分内容,补充对于需求的了解,由外而内。
“外”指的是竞品对于该需求的处理情况,行业内的解决方案如何。
“内”指的是当前业务的数据、运营情况、自身产品规划、用户调研等。
两者相结合,能够对需求所处的环境有个全面的了解。
2)需求分析八步法
总结了“需求分析八步法”,可以说是本篇文章的精品之精品了,不得不看!
分别是“析要素、挖场景、推价值、看用户、拆竞品、盯市场、查现状、定规划”,且听吴彦祖给你们一一讲解。
从这八步法分析过后,便能清楚需求是否要做,如何正确地剖析一个需求。
①“析要素”
分析需求基础要素。
上述提到需求要素包括需求的类型、场景、解决问题、目标、需求价值、优先级、预期解决方案等,之所以是”析”,是因为从需求提出方接到需求之后,往往是不完善的,我们需要去剖析直到了解完整且正确的需求内容。
一丝错误的信息,比如目标不清楚,场景不正确等的偏差,都会影响我们对需求的评判。
②“挖场景”
挖掘需求对应的场景。
这其实是需求基础要素当中的其中一个,但之所以单独拎出来谈,是因为脱离了场景谈需求,是不合适的。
用户+场景=需求,场景占据了很大的一个部分。
充分挖掘需求所对应发生的场景,从而了解用户真实的问题,才能够得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③“推价值”
推敲需求价值。
这个需求价值可以以用户、产品、企业三个维度的角度来分析。
对于用户来说,给用户提升了什么价值?也就是用户价值。
对于产品来说,提升了产品的什么功能指标?也就是功能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提升了企业哪部分的收益?也就是商业价值。
这三部分综合起来便是在分析过程中所应该明白的需求价值。
④“看用户”
看待用户对于该需求的看法,了解以及使用情况,这一步是摸检查的预期及日常使用情况,从用户视角看需求。
一般是采用用户问卷调研,用户访谈的方式,通过直接去接触用户,得到最真实的用户感受,当然,在这当中,合理的设计问卷,合理的设计访谈问题,控制访谈的整体节奏,也是重中之重,是能否得到正确且真实的用户感受的前提之一。
⑤“拆竞品”
拆解分析竞品(包括直接竞品、间接竞品)的现状,在明白竞品的用户、商业模式等基础信息的前提下,从竞品的角度去分析对应需求的作用。
借此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结合自身产品,明白相似的需求我们能够从中借鉴到什么内容,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灵感和帮助,同时也了解竞品的不足,在产品设计中能够适当规避。
⑥“盯市场”
紧盯市场动向,对于该需求,摸清市场上的看法以及各大产品各自的发展迭代逻辑,通过市场的反馈及发展,剖析该需求所对应的业务的长久规划。
⑦“查现状”
摸查产品目前现状。也就是产品经理对于当前产品业务的了解程度越高,那么在分析的时候,结合自身产品业务的现状来分析,便能够极大地减少判断错误的概率。
这包括产品当前所处的生命周期,业务的数据情况,业务的运营情况,共三大部分能够概括现状。
⑧“定规划”
确定需求所对应业务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
根据规划,了解当前需求解决的问题,处在规划的哪一部分。从整体回归局部,以先总后分的分析思路,理清需求的位置。
3)需求其余条件评估
①需求是否符合当前产品发展的方向规划
②需求对于平台其他业务有什么联动影响吗?
③如果做了这个需求,成本层面与收益层面是否成正比?
03
如何管理需求
1、需求的收集
1)为什么要进行需求的收集及记录?
我们在做版本迭代的时候,往往有一定的需求需要消化,而需求的来源就较重要了。
平时缺少了需求的积累,那么在版本迭代的时候,便会手忙脚乱。
主要的原因有三:
①需求来源众多
②需求并不是当下就需要进行消化
③需求多级传递导致需求歧义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通过平时的需求积累,标注需求的优先级等,能够有效地扩大产品的需求池,从而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消化需求,解决用户的真实问题。
2)需求收集的本质及原则
需求收集的本质,在于“收整”及“归纳”。
原则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动态为基准,客观地进行需求的收集,同时需要具有远瞻性,当下不符合产品发展的需求,不代表以后不符合。
但一定程度上,用户不一定是需求的来源,目标才是。
3)需求收集方式
需求的收集方式,通常来源于七个:产品规划、内部人员、业务部门反馈、用户反馈、产品数据表现、竞品分析、行业动态。
①来自产品规划
作为产品经理,对产品需要有明确性的规划,清晰自己产品定位所在,产品的规划也是极其重要的。
在产品/业务的不同阶段,产品经理依靠自己的规划,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从而延伸出相对应的需求。
②来自产品内部人员
产品内部人员包括产品经理、研发、交互、设计、老板等,主要代指产研线上的角色。
一个产品通常有多个产品经理,在日常迭代当中,产品经理有自己对于业务模块的思考,同时经过一系列的调研、数据等,能够发现自身产品的问题,提出需求。
研发、设计、测试等偏研发/设计侧的人员,则是站在自身对于产品的理解所提出的需求,更多的是单独模块,单独功能的优化。如调整主题色、调整客户端接口,优化页面交互方式等。
老板这个角色一般是提出战略性、大方向的议题,不一定是具体的需求。如确定产品的发展方向,从而产品经理经过论证确保可行后,根据方向进行分析拆解成具体的需求。
③来自业务部门反馈
业务部门通常包括运营、售前、售后、商务、市场、客服等。
不论是客服还是运营,这些岗位都是离用户最近的岗位,通常我们所说“倾听用户的声音”,而在客户与用户的沟通过程中,运营在工作的过程中,都能够结合用户的需求,以及产品可优化的部分去提出需求。
④来自用户反馈
用户反馈包括应用意见反馈、用户访谈、社区论坛、主动联系反馈等。
倾听用户的声音对于产品,是很重要的。
由此产品经理对内需要建立完善的用户反馈机制,对外需要搭建用户调研/访谈流程。
其中用户调研包括两种,定性调研和定量调研。
定性调研,主要调研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用户的经验和习惯、探索用户行为背后的原因。最具代表性的是用户访谈。
定量调研,主要调研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各种数据呈现的客观事实。最具代表性的是问卷调查。
在倾听用户声音、用户访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进行信息的解析,也就是根据用户传递的内容,过滤掉失真的那部分,从而得出有效的结果,进而才能够转化成产品需求。
麻省理工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得蒙研究表明,60%的人在10分钟的交谈中会撒谎2到3次,男人和女人撒谎的频率差不多。
“人们是无法告诉你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可以通过引导让他们说出来。”
准确洞察用户需求的基础是让用户对你说正确的话,有兴趣可以跟阿境单独聊聊,这边不再展开。
⑤来自产品数据表现
“用户会骗人,数据不会骗人”。
可口可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做了一个实验:一款新口味的产品,一款原口味的产品,让实验者挑选,在填写问卷的时候,85%的人选择了新口味的产品。
而真正投入市场后,这85%的人,有90%的人又反水选择了原口味的产品。
从这个试验中可以看出,用户是会骗人的。但是他们的行为数据不会骗人,最大化的还原了用户的心态,选择。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需要根据产品/业务本身的数据表现,发掘问题。从用户层面上来说,在产品当中进行数据埋点,通过用户在产品当中的行为,最大化地了解用户所遇到的问题。
通过宏观数据,查看用户在产品当中的行为;比如渗透率、留存、页面转化、人均次数等行为数据的变化,可以了解并分析用户在产品当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需求并解决。
同时,用户的行为表现在数据上,通过这些,能够清楚用户的行为方式,用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