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强调旅游的作用。从春寒料峭时的清冷,到万象复苏时的回暖,再到“云展览”“云演出”“云游园”等新业态新模式的盛行……文化和旅游行业虽受疫情影响,但始终走在恢复发展的路上。暑假已至,随着国家及各地利好*策陆续出台,我国文旅业恢复态势如何,体现出哪些新特点新趋势,怎样抓住新机、开启新局,给人们更好的文化旅游体验?智库版特刊发研究报告,为您梳理解析。
七月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和大专院校相继进入暑期,以“80后”“90后”家庭为消费主力*的暑期经济大幕徐徐拉开。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对于开放跨省游活动,消费市场热情高涨。据携程平台数据显示,7月14日宣布开放跨省游的消息后,平台即时搜索量上涨%。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策研究中心对我国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市场复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数据显示:随着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文化和旅游业消费者信心正稳步恢复,产业发展新动能加速积聚,供需共振之下,对扩大内需、提振居民消费释放出积极信号。
回暖:供需共振,重构文旅繁荣新起点
文旅市场活力显现。以部分省市年、年“五一”及端午假期接待游客总数及旅游总收入计算恢复率可知,我国文化和旅游市场逐步复苏,年“五一”假期全国接待游客总数恢复率为58.97%,全国旅游总收入恢复率为40.42%。端午假期与“五一”假期相比恢复进度稍有回落,但与清明假期相比有所提升,且旅游收入恢复率提升较为明显。
总体而言,旅游经济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其中云南、湖南、江西旅游市场“五一”期间率先复苏,恢复率逾70%。恢复率排名显示,以山川、生态度假等为主要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恢复较快。
文旅消费心理稳步恢复。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居民的文旅消费心理正稳步恢复。受访的旅游预订平台负责人表示,“五一”假期周边游需求集中爆发,“五一”当周销售数据环比上涨%,近六成游客选择在本市进行消费,本地游和周边游率先复苏、中远程市场回温态势明显。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我国铁路运输及国内航线旅客运输量在年2月经历断崖式下降后稳步回升,与年相比差距逐渐缩小。中远程交通客运平稳恢复,跨省中远途旅游市场复苏的信号开始显现。端午假期,游客平均出游半径.5公里,目的地游憩平均半径13.5公里,较清明假期有较大扩展,但因端午假期较短,加之暑期临近、多地暴雨等客观因素,较“五一”假期略有收缩。相关数据明确反映出:国内消费者旅游消费心理一方面积极回升,一方面更趋于理性。
文旅消费需求品质化发展。受疫情影响,高品质、低密度、深体验的旅游市场率先恢复。据主流在线旅游(OTA)数据分析显示,“五一”期间省域内自由行人气持续复苏,高端产品占订单总量70%以上;自然环境优美、相对独立的度假型酒店产品搜索量增长%以上,五星级酒店的间夜占比(即酒店订出房间数除以酒店可出售房间数)达50%;高端酒店(不含民宿)日均订单量恢复率达89.0%。“安心游”等产品是“五一”假期出游的热门选择,70%的旅客选择了带“安心游”标签的产品。
调研发现,精品化旅游产品受到消费者高度青睐。年“五一”假期前三天各类精品民宿平均入住率均在95%以上,部分民宿入住率甚至高于去年同期;平均房价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高于去年。受访民宿负责人表示,“五一”期间当地民宿供不应求,订房热一直延续到假期后的周末,5月1日至5日民宿入住率达92.12%,比去年同期增长39.45%,平均房价增长26.03%。
趋势:青年群体崛起,释放消费新潜力
青年渐成消费新主力。今年上半年,文旅消费群体结构调整特征突出,其中“90后”“00后”作为疫后消费先锋的角色尤为鲜明。OTA数据分析显示,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90后”“00后”成为主力出游人群,占比超过50%。徒步登山、户外、房车等体验度深、自主性强的探索型旅游产品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