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广东夫妻领养印尼弃婴,46岁成美国报业集
TUhjnbcbe - 2023/3/12 19:02:00
皮肤科医生刘*连 http://m.39.net/disease/a_9393598.html

下面照片上的这个人,有着棕黑的皮肤、又圆又大的鼻头、分明的五官以及厚厚的嘴唇,络腮胡更是直接延伸到了鬓角,一看就不是一个中国人。

可是他却能讲出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父母分别是荷兰人与印尼人,他的身上没有一滴中国的血脉,却始终坚持自己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他的名字更是响亮而又文雅,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交相呼应,他就是——熊德龙。

年新冠肺炎在我国肆虐,我国人民众志成城抵御疫情,可是危急当前,许多西方国家不仅没有对我国伸出援手,反而大肆传播抹黑我国的言论,使众多外国民众对中国产生了误解和偏见。

就在这时,熊德龙站了出来,不仅向中国捐献了大量的防疫物资,还呼吁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向中国同胞奉献爱心,各尽所能,支援、配合祖籍国抗击疫情”。

一时间,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赞誉。不过细数熊德龙的生平,你就会发现他为中国做的远不仅仅是这些。

年10月1日,是他带领上万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升起了中国国旗,首次在洛杉矶阿罕布拉市庆祝我国这一特殊的节日。

熊德龙的中国情缘

年,熊德龙出生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他的父亲母亲分别来自印尼与荷兰。不过熊德龙的出生并不受欢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便被亲生父母遗弃在了孤儿院。

年幼的熊德龙根本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他在孤儿院的处境也可想而知。别看被世人所熟知的时候熊德龙一副高大强壮的形象,其实熊德龙小的时候十分瘦弱,孤儿院的看护人员甚至一度怀疑他活不下去。

也正是熊德龙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侨居印尼做小生意勉强糊口的一对客家夫妻动了恻隐之心。这对夫妻来自中国广东,丈夫叫熊如淡,妻子叫*凤娇。

在收养熊德龙以前,夫妻两个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家中条件并不富裕,可是看到可怜的熊德龙,他们还是决定将他接了回去。

因为夫妻二人的善心,熊德龙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熊如淡与*凤娇对熊德龙也始终视如己出,接回家以后,便给熊德龙起了这个富有中国传统的名字,意在“希望熊家能得到一条龙”。

夫妇二人将熊德龙视如己出,不仅给了他足够的爱和尊重,还悉心地教授他关于中国的古典知识。

为了更好地保护熊德龙弱小的心灵,熊如淡与*凤娇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关于他原本的身世,只把他当做亲生儿子。

虽然自己长得与父母、兄弟姐妹不同,但是熊德龙从未怀疑过自己并非父母所生,直到他到了上学的年龄,才被欺辱、歧视他的同学告知。

因为长相不同,他们嘲笑熊德龙是“番种”,还动辄对他实行霸凌。

后来,熊德龙在学校的遭遇被养母知悉,*凤娇大怒,当即带着熊德龙前往学校理论。直到涉事的学生和家长都道了歉,*凤娇才肯罢休。

可是熊德龙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所以情绪一直都很低沉。*凤娇一直想方设法地安慰他。

*凤娇不知道的是,熊德龙之所以不开心,不是因为担心*凤娇会对自己不好,而是因为不能做*凤娇的亲生孩子而感到遗憾。

也正是因为自己身份的原因,所以他对自己的父亲母亲更加敬重和爱戴,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因为疼爱自己亲生的儿女是本能,而对养子女也能这么好,我就觉得是出于伟大的慈爱。”

熊德龙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回报父亲母亲的慈爱。

接二连三地受到打击

熊如淡与*凤娇夫妇给熊德龙最宝贵的财富除了爱,还有许多重要的人生启示。在熊德龙的印象中有一件事情始终让他印象深刻:

那时的熊德龙年纪尚小,家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总之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曾经勉强能自给自足的日子变得更加拮据。

可是饶是如此,在中国传统节日新年到来的前几天,母亲还是带着熊德龙一起,到典当铺将家中仅有的一个值钱的镯子换了一些钱,然后将所有的钱都原封不动的寄回了老家,给家中的老人过年。

生在印尼长在印尼的熊德龙不懂什么是乡愁,父母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所以他也不懂什么叫做思念。

所以当他看到家中没米下锅,母亲却又把钱都给了别人以后十分疑惑。

他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母亲叹了一口气说道:“孩子,就是再苦再穷,也不能忘家忘本啊。”

母亲的话深深地震撼了熊德龙,受母亲的感染,虽然从未到过,但是他的心中也将那个遥远的异国他乡当做了自己的故乡,发誓有机会一定要去那里看一看;

同时,他心中认定,母亲的根也是他的根,所以不管他以后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爱国爱乡爱家。

16岁那年,熊德龙离开了学校,决心靠自己去外面打拼出一番事业。

起初,离开学校的熊德龙什么都不懂,只能靠给别人打工谋生。不过他坚信自己此时的处境只是暂时的,他要利用这个机会攒下一点积蓄,为自己创业提供资金。

在这期间,熊德龙更是没有闲着,而是通过一切手段学习经商知识。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海绵厂的小工,因为年纪小、经验不足所以经常被人欺负,也会被要求干许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

可是熊德龙丝毫不急不恼,反而还乐在其中,也是通过这个办法,没用多久他便熟知了海绵厂是如何运转经营的。

等他将海绵厂里里外外都了解得差不多了,他的钱也攒到了一定的数目,他便离开了这里,自己去做生意了。

不管他做什么,他的父母都不会强加干预,他们的信任也让熊德龙更加具有自信心。

因为对海绵厂比较熟悉,所以熊德龙第一家工厂做的也是海面生意。熊德龙很有经商头脑,没用几天这个小厂子便被他经营得有声有色。

就在他们一家都以为日子要好起来的时候,灾难再次降临——海绵厂突发火灾,熊德龙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在这一天化为灰烬。

熊德龙只觉天都要塌了,就在他要放弃的时候,是家人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了他无尽的勇气和毅力,让他收拾心情,重新站了起来。

爱国、爱家、坚韧、自信是家人给他的最宝贵的财富,让他一生都受益匪浅。

重新振作起来的熊德龙比上一次更加小心谨慎,也更加严肃认真,从零开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最后终于小有所成。

熊德龙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始终秉承着“孝敬父母、忠义朋友、信誉事业”的意志继续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

年,熊德龙带着父母举家迁往美国。

熊德龙的事业越做越大,社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没用多少年的时间,便在银行、烟草公司、媒体行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的年纪也越来越大,熊德龙没有忘记母亲的话,他心中很清楚,父亲和母亲始终在强烈地思念着故土,当初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是为了给自己陪伴和支持。

如今熊德龙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他不需要母亲再为自己留下,所以在与父母沟通以后,他便安排他们二人回到祖国定居。

年,熊如淡与*凤娇夫妇二人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梅州。

熊德龙专门为他们老两口建造了一座商务楼,供他们居住、收租,晚年的熊如淡与*凤娇过得很是开心幸福。

重返故乡

熊德龙第一次来中国是在年,那个时候中国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是国内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仍旧比较贫穷和落后。

熊德龙第一次来,偶然看到一个农村的老奶奶正在地里耕田,熊德龙心中当即一痛,他想起了老家那个已经上了年纪的祖母,这个老奶奶看起来甚至比他的祖母还要大一些,他在心中感叹他们生活不易的同时,也默默的下定决心帮助建设这个庞大的祖国。

他的回国之路并不容易,那个时候中国与印尼的外交关系并不乐观,熊德龙为了回国费了很大的力气,待他终于抵达中国澳门以后,熊德龙激动的热泪盈眶。

他不断跟同行的妻子介绍着自己的祖国,虽然他也从来没有来过。

多年以后,熊德龙对当时自己内心中的兴奋和感激仍旧记忆犹新:“澳门这一边是水泥路,过了珠海那边就是泥沙路。当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我禁不住泪如泉涌,激动地蹲下来,从地上捧起一把泥土,因为我终于踏上了*牵梦绕的土地。”

熊德龙此行的目的地是前往梅州老家看望祖母,从澳门出发,熊德龙又转了五次渡轮才抵达梅州。

而熊德龙抵达梅州以后还出现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他明明第一次来,却能清楚地找到回家的路。

其实关于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也有迹可循,那是熊德龙尚且年幼的时候,思念家乡的母亲经常会同他讲到故乡的事情,也是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他记住了回家的路。

熊德龙说的话也让人十分感动:“因为多少次睡梦里,母亲都对我描述说:‘过了一条河再沿着河边走田埂路就能回到家。’”

按照母亲的话,他回到了那个同样属于他的故土,见到了年逾九旬、双目失明的祖母。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熊德龙讲述了他与祖母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我进了家门后,亲友要她猜谁回来了。我跪在她的床前,她伸出手来摸摸我的脸,说:‘是不是乖孙德龙回来了?’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马上就下来了,那一刻更加觉得自己是熊家一份子,连瞎奶奶也能认得出是我。我的家乡就在梅县,我永远是客家人的儿子!”

家人的认可和亲切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纵使自己身上没有任何属于中国的血统,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是一颗坚定不移的“中国心”。

回报两个“祖国”

熊德龙曾经说过:“我爱我所生长的印尼,也爱抚养我的父母的故乡中国。凡是对两国有利的事,我都会尽量去做。”

他和一般人不同,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两个祖国,一个是生养他的地方,还有一个是生养他父母的地方。

他在努力改变自身生活和命运的同时,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回馈这两个祖国。

一开始,他大多都是通过捐款的方式驰援家乡。

在印尼,他广行善事,闹水灾他捐款抗洪,闹旱灾他捐款扶贫,地震了他捐款帮助难民重建家园。

在中国,他投资办厂提供就业岗位,大力投资教育行业帮助中国人才培养,甚至帮助为中国基层干部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反哺祖国。

熊德龙曾经说过:“……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捐款支持中国不是最急需的了,就考虑用另一种方法——办报……希望中国、印尼走出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和印尼,也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做些事。”

因为此刻的熊德龙非常清楚,想让中国和印尼快速发展就要增强世界对两国的了解,让世界听见他们的声音,而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媒体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

所以他将自己一直管理的行业放到一边,开始专心致志地搞媒体。

年时,他斥巨资收购了美国华文报纸《国际日报》,专注于改善中国与印尼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响。

在他的努力下,《国际日报》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他并不满足,因为他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让“世界华人都能看到中文信息”,未达目的,他是不会停止的。

就像他所说的:“我到中国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为的是实践自己的诺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国,我要宣传中国,回报我的‘家’。我希望中国早日富裕起来。”

熊德龙优秀的品质让他成为了美国洛杉矶地区的知名侨领,同样,他的身体虽然同中国没有关系,但是他的爱国精神,已经牢牢的将他同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完-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夫妻领养印尼弃婴,46岁成美国报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