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十年砥砺奋进写好威海民生答卷
TUhjnbcbe - 2023/1/6 9:29:00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的十八大以来,威海民*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职责,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有力服务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工作大局,向*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

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制度性保障

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坚决落实*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高质量完成民*领域脱贫攻坚“兜底一批”任务。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将5万余名困难群众纳入了动态监测范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

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累计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资金18.49亿元,特别是年—年,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连续3年年均提高10%以上。其中,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较年增长%、%,全市3.6万名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低保边缘等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

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

争创全省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试点,打造“六社联动威救你”救助工作品牌,构建“9+N+1”梯度式多层次救助格局。争创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率先打破低保户籍限制,并放宽外地户籍群众申请低保限制条件,建立跨区域协办工作机制。全省率先健全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实现市县两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全覆盖。全省率先实现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全覆盖,将救助审批权全部下放至镇街,全面提高社会救助时效。

救助服务保障内容更加丰富

打造“海螺姑娘”照料服务品牌,首创“管理标准+服务站+服务团队”照护模式,采取*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为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居家照料护理服务,将“兜底保障”升级为“幸福供养”,工作经验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优秀案例。在免费集中收治特困精神病患者的基础上,整合6部门11项救助资金,在全省率先实现兜底重症精神病患者集中收治“愿进全进”。

救助精准化水平显著提升

打造“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打破救助部门信息壁垒,整合17个部门23类73项救助资源信息,实现救助数据在线查询、救助业务在线审批、社会力量帮扶在线共享,获评国家工信部“星河”大数据应用优秀案例。创新打造省市一体化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域”,率先实现市域内30家银行和53家保险机构核查全覆盖、全国范围内10家银行和11家保险机构核查覆盖,以精准核对保障精准救助。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建机制,工作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全省率先颁布实施《威海市居民养老服务保障条例》地方性法规,市*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5个专项文件、24个配套文件,制定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等制度,完善养老服务*策扶持体系。市、区市设立养老服务发展专项资金,全市年均地方留成的福彩公益金52%以上用于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积极对上争取,先后争创中央财*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一个项目获批全国第一批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养老服务业试点,5个项目获批全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项目,2个区市获评首批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累计争取各级扶持资金约1.5亿元。

强供给,养老服务设施更加充足

全市累计建成养老机构处,养老机构床位总数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张、占比为55.7%。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经营等途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全市养老机构社会化率达到95.6%。推进“机构—社区—居家”融合发展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开展既有、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工程,小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建成65处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处农村幸福院。

优服务,养老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创新“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信息平台为依托,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助餐送餐等多项服务。累计受理各类服务事项余万件,提供上门服务50余万次,日呼叫量余次。创新“嵌入式”微型机构服务模式,依托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将机构专业化服务下沉至社区、家庭,将重点优抚对象等群体纳入*府购买服务范畴,每月提供30—6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累计服务近万人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浴等服务。实施城乡老年餐桌建设工程,推动形成*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多元投入机制。全市累计建成城乡老年餐桌0余处,日均服务老年人2万人次。相关经验获评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并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基本社会服务更加普惠多元

服务对象有了更多幸福感、满足感

儿童保障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全面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创新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集中代养,推动儿童福利从“兜底保障”向“权益保护”转变。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市县全部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72个镇(街道)全部设立未保站,实现了市、县、镇(街道)三级未保机构全覆盖,对全市名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常态化关爱服务。获评民*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护童成长”项目试点,争创全国全省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城市,打造威海特色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殡葬公共服务不断规范惠民

全面实行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婚姻登记机构为办事群众提供免费照相服务。开展婚俗改革工作,创新结婚颁证和集体婚礼“两项仪式”,积极传播“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的理念。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市县两级殡葬规划,火化率连续30多年保持%,我市被民*部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策,大力推进树葬、草坪葬等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深化移风易俗,扎实做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开展殡葬服务机构管理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满足群众“逝有所安”的殡葬需求。

残疾人福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更加暖心

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跨省通办”“全程网办”,方便残疾人就近申请、线上申请。在环翠区试点将护理补贴保障对象范围扩大到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的儿童。运用系统“短信提醒”功能,积极主动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进行主动告知,及时实施补贴类别调整。建立健全“市—县—镇—村”救助管理网络,加强极端天气下的主动巡查工作。不断提高站内照料服务水平,持续开展救助寻亲服务,做好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工作。

区划地名工作不断与时俱进

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及时优化行*区划设置,先后设立嵩山街道办事处、孙家疃街道办事处;撤销县级文登市设立威海市文登区。积极开展地名文化建设,昆嵛山等8个红色地名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个红色故事涉及地名名录”,刘公岛、天福山、成山头、育黎镇4个地名被省民*厅认定为省级地名文化遗产。文登区入选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单,文登区、荣成市入选全省加强乡村地名管理工作试点单位。

基层社会治理持续走深走实

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

城乡社会治理不断开拓创新

健全完善*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全力打造“精致幸福社区”,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全覆盖建成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处,实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配备城市社区工作者名,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推行信用+志愿服务,实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推进社区减负赋权,落实社区工作准入清单、规范社区出具证明、集中整治社区挂牌,有效减轻基层负担。

社会组织发展更加有力有序

深化社会组织*建工作,启动“威海红帆”社会组织*建计划,创新实施“行业+标准”“区域+枢纽”“社区+培育”“项目+人才”“信用+监管”五项工程,将*建融入社会组织管理、运行和发展全过程,赋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全市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活动场所总数达到个,在全省率先实现72个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全覆盖。累计投入万元,支持各级社会组织围绕特殊群体关爱、创新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社会服务,打造品牌项目个。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建立综合监管机制,全市个行业协会商会完成与行*机关脱钩。深入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累计注销家、撤销96家,取缔(劝散)非法社会组织家。

福彩、慈善、社会工作取得新突破

福彩事业高质量发展,累计售彩55.51亿元,筹集公益金15.89亿元。慈善事业长足发展,各级慈善组织共募集慈善款物18.76亿元,开展了慈善大病救助、遇困大学生救助、农民工“关爱行动”、血友病救助、情系老病关爱老*员、中华慈善总会援助药品等活动,惠及困难群众万人,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实现了市域内72个镇(街)社工站全覆盖,多名社工扎根基层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全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来源:威海民*)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年砥砺奋进写好威海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