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30日上午在京开幕,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协商议*。中共中央*治局常委、全国*协主席汪洋出席开幕会。沈德咏、欧阳明高、张兴凯、宇如聪、舒晓琴、孙谦等6位常委作大会发言,提出意见建议。
沈德咏常委的发言:
深入把握新时代平安中国建设的新要求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代赋予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新内涵:一是基础更牢,*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二是领域更广,既包括社会治安、安全生产方面的“平安”,又包括*治、经济、生态、文化、网络、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平安”,是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平安”;三是目标更高,目标是全面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的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四是要求更严,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中共十八大以来,平安中国建设成效显著,但是与“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新内涵新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为此,建议:
一、把握理念思路
树立系统思维,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大平安”理念,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树立辩证思维,正确处理防范与治理的关系。实现平安,要在治理,重在预防。树立底线思维,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要贯彻底线思维,迅速及时决策,危急关头必须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二、完善体制机制
坚持*的领导。把*的领导贯穿到平安中国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各级*委和*府要切实担负起守护一方平安的*治责任。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平安建设领导(协调)小组的统筹谋划、协调推动、督办落实、考评激励等职能作用。各有关单位都要落实好本领域本系统本行业的平安建设任务。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和基层*权建设,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形成社会合力。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社互动、专群齐动机制,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建设新格局。
三、创新方式方法
坚持群众路线。总结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经验,为群众参与平安建设提供更多渠道、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条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促进平安建设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提升法治保障水平。坚持平安中国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大平安建设领域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工作力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欧阳明高常委
代表民盟中央的发言:
防范化解地方*府隐性债务风险
防范化解地方*府隐性债务风险,对维护国家财*安全、金融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地方*府隐性债务风险处置取得较明显成效,但问题仍不容忽视。为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府隐性债务风险,同时发挥好债务融资的积极作用,建议:
一、完善地方*府债务监管机制。优化地方*府、放贷银行、融资平台三方联调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重点了解在建项目后续资金安排,逐项目明确风险化解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探索建立监管问责的集中会商机制,统一违规问题定性和处罚依据,严肃问责纪律。坚决整治违法担保及其他不规范行为。
二、控增量、化存量,加快债务风险化解计划进度。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其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加大风险项目识别力度,及时精准“拆弹”。对历史存量资产,研究如何变成产权。同时把经常性地方国有资产运营收入变为地方长期的综合财力。
三、堵后门、开正门,进一步将隐性债务显性化、规范化。一是监督地方*府严格遵守预算法,举债行为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强化预算内外约束。二是通过推进优质国有资产整合、授予特许经营权、提供优惠*策、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加大对城投公司发展转型的支持。三是充分发挥债券工具的融资功能。完善地方*府债券发行制度。对于一些有收益的项目,试点发行长期建设债券,减轻利息负担和偿债压力。
四、处理好债务风险化解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化解债务风险过程中,应认真甄别和保障合理项目的资金需求。正确使用债务资金,着力提高投资有效性,以增强偿债能力。用时间换空间,在高质量发展中缓释债务风险,降低公共风险水平。近年完成隐性债务化债计划确有困难的,可锁定总额、拉长年限,缓解地方压力。
五、完善地方*府债务监测体系,实施动态预警。首先,制定统一口径,明确界限,盘清隐性债务底数,协调解决债务甄别中的细节问题。其次,加强信息强制披露管理,在地方经济状况、财*运行状况、项目偿债能力等方面实施多维度监测,及时掌握地方*府负债情况,持续做好风险预警。
张兴凯常委的发言:
补齐安全生产系统性短板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的一系列*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由于历史累积安全风险较高、事故隐患也较多。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总体看,坚持生命至上、统筹发展与安全、贯彻新发展理念,补齐安全生产系统性短板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条件已经具备。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全面补齐安全生产系统性短板。为此,建议:
一、实施全覆盖的安全生产普查调查工程。既要查清矿山、危险物品、运输、建筑、冶金等传统行业领域,也要查清新业态、新能源、新制药等新兴行业领域的危险源、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解决安全生产数据信息不系统、不完整、不全面的问题。通过普查调查,摸清底数,锻炼队伍,教育公民。
二、健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技术分析体系。设立事故调查技术专门机构和专业专职人员;设立国家生产安全事故物证中心;健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分析技术标准体系。
三、建立覆盖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管体系。依法科学、系统规划危化品全流程监管(管理)职责;制定纵向贯通、横向无缝隙的危化品安全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建立跨部门危化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策引导危险物品运输方式从以公路为主向短途公路和长途铁路为主的“公铁联运”转变。
四、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工程。针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大超大空间建筑、地下管廊工程、长超长隧道、城镇燃气工程等,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事故隐患排查;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平台;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进行“工程再造”;强化安全设计,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和“首最特”而影响安全;建立运维经费保障制度。
五、加强农村安全生产工作。将涉农安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健全涉农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建立农村人员集聚场所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平台;将加强农村安全基础和能力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同步解决农村安全问题、安全宣传教育覆盖农村、农村事故及其人员死亡等情况纳入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
宇如聪常委
代表无*派人士界的发言:
高度重视极端天气的安全影响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罕见的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全球极端天气也频繁发生,已造成多方面的灾害影响及其相关联的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安全挑战,提升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灾害影响的能力,努力减少极端天气产生的灾害。
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各级*委、*府的安全责任。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各级*委、*府“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安全责任。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安全影响,提高*治站位,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治高度、从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思想高度认真对待,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尽全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强化各级*委、*府的责任担当。
二、完善极端天气预防和应急响应机制。建议将关联于气象的灾害风险管理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针对灾害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预警预报、应急响应、减灾救灾等,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筑牢全链条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应急和支撑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响应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发布预警避险信息。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提高城市抵御极端天气的能力。当前需要全面排查全国地下基础设施情况,对已建和待建的重大基础设施进行气候风险评估,高标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四、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准度,加强防灾减灾预警能力建设。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全方位提高气象监测能力,特别是提高对小尺度极端天气的精准监测水平。加强多尺度极端天气气候形成和演变过程及其灾害影响机理的基础研究,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准度,特别要提高对短临极端天气的及时精准预警能力。加强暴雨、风雹、洪水、干旱等的主要灾害特征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评估研究,为长期防灾减灾规划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和防灾自救能力。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趋强趋多,全社会要提高天气异常常态化的风险意识。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对各类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避险自救知识和能力培训。
舒晓琴常委的发言: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干预体系防范化解个人极端风险
近年来,个人极端事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无差别伤害暴力性强;二是具有个体性、偶发性、隐秘性,预防难度很大;三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