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极化作为当代美国*治最突出的问题已成为美国国内*治研究的热点。对于美国*治极化原因的解释,经济上的阶层分析和*治上的制度分析具有解释力,但对于种族与身份*治、生育与性别权利等领域的解释则力不从心。武汉大学*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申建林认为,当种族、民族和宗教团体取代阶级力量而成为美国*治变化的社会基础时,文化与意识形态分析更具有现实有效性。宗教保守派和宗教自由派之间的矛盾、少数族群基于群体身份而提出的文化多元主义与以个人自由和民主为核心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的美国传统共识价值之间的冲突成为美国*治极化的文化根源。现代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之间的对抗则是美国*治极化的意识形态根源。*治极化固然激发了选民的活力和*治参与积极性,但它因损害美国的自由与民主精神,削弱立法与决策能力而使美国*治陷入困境。
重要观点
民主制度的最大隐忧是多样性的反向分布状态,即居中的温和派较少,而更多的公民分别聚集在谱系的两个极端,且双方不断地自我强化而僵持不下、难以妥协,这就陷入了*治极化的困境。
当*治观念和*策立场之间的差异发展到针锋相对、无法共处,共同体的制度无法协调双方的对抗而只有超出制度的力量而使用暴力解决冲突时,*治极化也就达到了最高值。
到了20世纪下半叶,文化多元主义则演变为挑战美国主流文化和传统共识的激进主义,并走进美国民众生活,推动民权运动,提出双语教育、双重国民身份等*策要求,从而引起美国社会广泛的文化之战。
现代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在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上的看法各执一端,两者在*策议题上的对立源于意识形态上的分裂。这种意识形态的分裂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任期(~年)内得到了彰显和巩固,在90年代克林顿任期(~年)和20世纪初奥巴马任期(~年)内进一步激化。
当代美国现代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分裂导致**的*治极化和选民的*治极化。而**极化和选民极化存在互动效应,从而使整个美国社会出现*治争斗与*治裂痕。
更多精彩观点
民主必然与多样性和差异性相伴随,因为民主的精神在于尊重与保护个人的独立表达与自由选择,从而激发并展现多元的样态,但民主要成为一个国家*治生活有效运行的基本制度,必须能够从差异性中形成基本共识。在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无论是民众还是精英,在价值选择与利益判断的谱系中呈正态分布,即处于中间状态的人数众多,而处于两个极端的较少,具有差异的各方易于妥协而达成共识。民主制度的最大隐忧是多样性的反向分布状态,即居中的温和派较少,而更多的公民分别聚集在谱系的两个极端,且双方不断地自我强化而僵持不下、难以妥协,这就陷入了*治极化的困境,它是民主制度的最大威胁,从原则上看,*治极化本身并不违背民主,却伤害了民主。
不幸的是,20世纪后期,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极化,美国*治极化尤甚。由此,*治极化问题成为美国国内*治研究的热点。当然,美国的*治极化不只是反映美国自身的*治与社会危机,更不是中国的利好,相反,其危害也会波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人们意识到并已经感受到,美国*治极化加剧而引起的战略调整(如技术封锁、逆全球化的 )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国内学术界正加大对美国*治极化的研究力度。
本文试图在经济与阶层分化研究路径和*治与制度调整的研究路径之外,基于美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特征及其演变来解释美国的*治极化,该解释路径不只是经济分化与制度调整研究路径的补充,在某些领域(如种族与身份*治、生育与性别权利)的极化研究,它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01
美国*治极化及其主要研究路径
极化,“既可以被视为一种状态,也可以看作一种过程。是否将一个既定的分布定性为极化分布通常是一个判断问题”,如果将共同体中全体一致的状态视为作为基点的理想状态,那么,随着从这一状态中走出而形成的差异和对立的增加,其极化也在增加。而当*治观念和*策立场之间的差异发展到针锋相对、无法共处,共同体的制度无法协调双方的对抗而只有超出制度的力量而使用暴力解决冲突时,*治极化也就达到了最高值。如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爆发前夕,南北双方在奴隶制存废问题上势不两立,并发展到兵戎相见,此时的*治极化即达到峰值。
对于美国*治极化及其程度,我们既可以采用质性的经验描述方式,也可以采用量化的统计分析方式来确定。
当基于直觉和经验而描述*治极化时,通常从**、国会、选民等多方面将*治极化解释为:美国共和*和民主*在意识形态和*策倾向上出现异质和对立,而且两*内部的同质化和内聚力增强;在国会辩论与投票中,温和人士少,*派意识强,往往出现一*多数与另一*的多数相互反对的情况;公众的*治观点和态度远离中立而分化为自由派和保守派,在总统选举中,出现红色州与蓝色州之间的对峙,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选民不是基于中立,而是基于*派倾向只支持本*候选人。
对**极化、国会极化和选民极化的这种解释强调的是两极分化且双方内部高度凝聚,即把*治极化理解为*治“观测值的双峰分布”。*治极化的量化研究通常是统计美国民主*和共和*在重要问题上显示出来的差异程度,如根据议员的记名投票分值来衡量其意识形态得分,从最保守到最自由从-1分到1分之间确定其分值,用共和*的意识形态平均分值减去民主*的意识形态平均分值,即是反映两*极化程度的得分。
无论是根据经验描述还是量化统计,也无论在*治精英、**还是民众层面,*治极化已成为普遍认可的美国*治特征。
事实上,*治极化并不是当代美国*治的新现象,在多年前的美国内战前夕就已出现**极化,在内战结束之后呈现缓和。随着19世纪末美国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特别是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引发两*在遏制危机措施上的争执,美国再度陷入极化状态;“罗斯福新*”的成效促进了两*的“新*共识”,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苏联的外部威胁使美国两*在对外*策上取得一致,而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主义”也缓解了两*在国内*策上的分歧,由此,美国暂时进入了妥协与共识时期。
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策带来的问题逐渐暴露,经济滞胀和民权运动兴起激起了两*的分歧与争议,*派斗争加剧。共和*先是赢得了美国南部保守派选民的支持,后又争取了宗教保守派的选民团体,两*争夺由地理区域扩大到文化与宗教道德领域。里根总统在其任期内(~年)进一步促进了共和*的右转,从而与左转的民主*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加深。特朗普总统上任后(年),将美国*治极化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温和派不断减少,*派归属的力量不断聚集,致使在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移民、文化多元主义等重大问题上引发了深刻的争议和*治震荡,甚至因为两*难以及时就预算案达成一致而导致*府关门。曾经推崇美国式自由民主制的学者福山也感慨,“自19世纪末以来两*在意识形态上从未像今天这样极端”。
关于当代美国*治极化原因的研究,学术界多采用经济上的阶层分析和*治上的制度分析,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加深了对美国*治极化的理解。
*治极化与经济不平等或贫富分化之间的关系首先受到研究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