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万字长文AMD是如何崛起的
TUhjnbcbe - 2022/11/21 20:11:00
北京重点皮肤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1223/10109919.html

来源:XYY的读书笔记

AMD之于Intel,就有点像百事可乐之于可口可乐,Showtime之于HBO。同样身处于芯片赛道,两家公司却有着很不一样的境遇。实际上,相比于Intel的少年得志,成立于年的AMD在成立前40年好几次都处于破产的边缘,但最终却在年代迎来厚积薄发(年2月历史上第一次市值超越了Intel)。本篇,我们来看看AMD的如何崛起,其与Intel的“爱恨情仇”,以及其如何厚积薄发的。

书籍:《TheSpiritofAMD》byJeffereyRodengen;《SlingShot》ByHectorRuiz。前者是一本专门写企业和人物传记的作者所写,比较全面协同回顾了AMD从成立到年发展历程,而后者则是由年加入AMD并后来接任CEO的高管所写。两本书的时间点正好互补,但前者是纯第三视角,而后者则是第一视角,因此本篇可能前后两部分读感可能略有差异。

AMD成立背景:搭上半导体的“末班车”()

晶体管——20世纪科技产业最伟大发明之一。年,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斯坦福大学自主下,LeeDeForest发明了真空管,其利用电子在真空中运行规律来定义“开关”状态,从而驱动了类似广播和电视机的发明,此后又在一战、二战中被*队引入打造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就是基于1.8万个真空管。

然而,真空管存在体积大(ENIAC重达30吨),且容易过热发生危险性爆炸危险。年,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发明了晶体管,而年WilliamShockley发明一种组合的晶体管,极大地提升了晶体管性能。而晶体管由于体积小,性能强等优点,几乎在被商用第一瞬间就获得了大量的订单。而BobNoyce等人基于晶体管后来开发了集成电路奠基了当时硅谷最具盛名的半导体公司Fairchild。关于这段历史的详细,大家可以看《Intel发展史:“三剑客”如何铸就芯片龙头?》简言之,Fairchild既开创了一个时代,也为硅谷后来蓬勃发展提供充足人才储备。例如BobNoyce,GordonMoore联合成立了Intel,而AMD创业团队也来自Fairchild。

AMD创始人JerrySanders。AMD的创始人JerrySanders出生于年芝加哥,他父亲是一位电子工程师,Sanders认为他的童年并不开心,5岁时,其父母就离婚了。但是Sanders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他在高中成为了学校致告别辞的最优生(Valedictorian)。Sanders最早的梦想是进入好莱坞当演员,他对自己的长相和身材足够自信。

然而,最终他听从了祖父的建议,进入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攻读工程学学位,年,Sanders大学毕业进入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工作。当时的Sanders月薪美元(不算低),他胸无大志,工作就是为了赚取一个不错的生活。一次工作经历中,他碰到一位摩托罗拉的销售,却发现对方一问三不知,他觉得这样的人都可以当销售,那我也行,年他果真进入了摩托罗拉半导体部门担任销售,很快Sanders就成了摩托罗拉年度最佳销售,从而引起了Fairchild公司注意。

年,在和BoyNoyce聊过后,Sanders加入Fairchild,其当时主管是DonValentine(红杉基金的创始人),Fairchild当时公司文化自由,不讲究层级,拿结果说话,Sanders逐步在Fairchild成长。但一切在年迎来变化,这一年BobNoyce离开创业成立了Intel,而Fairchild则由来自摩托罗拉的高管团队接管,Sanders选择留在公司,他的目标岗位是全球销售主管。Sanders是最有力的几名竞争候选人之一,然而由于不是当时CEOLesHogan的亲信,且当时年轻没有手段(当时33岁),他最终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升职,反而现有工作都丢了。拿到4.5万美元离职补偿(当时应该是天价了吧)Sanders并没有闲着,作为跟各大半导体买家客户都有紧密联系的销售达人,他很快被一位来自Fairchild技术专家JohnCarey联系到,他们想邀请他领导,并创立一家新的半导体公司。

Sanders最开始并没有创业的想法。实际上,Sanders和JohnCarey接下来几个月都在制定新公司的计划。在Sanders看来,他认为半导体产业需求持续增长趋势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些需求肯定不会被现有公司满足。而Sanders自己也有充足信心可以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工作环境吸引优秀的人才。然而,Sanders却直白的说当时其并没有创业的想法,因为其从来没有担任一把手的经验,他都不知道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什么。在取名的环节,Sanders和创业团队想了20多个名字,却尴尬地发现前面都有重名的公司,于是AdvancedMicroDevices(简称AMD)最终被选中,其在候选list排名17。AMD的创始团队8人均来自Fairchild。

AMD融资难。天生自带光环的Intel花了5分钟融资万,而Sanders自嘲AMD花了万分钟融资5美金。Sanders最早找了Intel投资人ArtRock,但后者直接拒绝了,他觉得当时半导体产业已经没有机会(实际上到年进入半导体产业71家创业公司,超过75%都失败了),还说其最大投资错误就是投那种销售出身的人创立的公司。ArtRock后来又推荐了几个投资人,也都拒绝了。最终,年7月AMD搞定来自BankofAmerica,洛克菲勒家族等一系列投资者的投资,但单一最大投资者实际来自Fairchild和Intel的员工,这其中就包括BobNoyce。Sanders说,最终选择AMD不是专业分析师,而是对团队有信任的人。

以“第二供应商”发家,追求极致质量(年代)

Sanders的两大战略——第二供应商和质量。年的半导体产业已经有“红海”的迹象,在Sanders看来与其费尽心思去说服客户用自己的独有产品,还不如直接成为现有成功产品的第二替代供应商(当时半导体采购客户为了维护供应链安全,都会强制要求第二供应商商)。

为了进一步迎合客户需求,AMD的替代产品命名也尽可能和原版产品接近,例如Fairchild的uA芯片,AMD替代产品命名为Am。AMD是第一个这么做的第二供应商,这也显示Sanders销售能力的用武之地。Sanders的第二个决定是AMD的产品必须追求极致的质量,为了达到业界最高的质量,Sanders选择当时*工领域(硅谷最早的大客户都是*工企业)标准MIL-STD作为AMD产品质量的标准,实际上这也成为AMD最重要营销心智之一。一个典型案例是当时AMD替代Intel的Am产品,其散热能力比原版还强30%。

不断拓展产品矩阵。年,AMD第一款产品Am是一款MSI移位寄存器,其基于2英寸晶圆,取得了当时行业领先40%良率。此后,公司推出了Am,一款逻辑计数器。年,又推出了MSI乘数芯片Am,同同年进*RAM(动态内存)市场,并推出Am。年,AMD营收为万美元,仍然是亏损状态,主要由于76万美元的制造基础设施投资。第一年,公司推出了67款产品,其中8款是自有产权的产品。年,AMD营收达到万美元,利润17.6万美元。此外,为了留住员工,Sanders主导公司推出了分类系统,为表现出色员工提供市场化薪酬和升职空间,Sanders宣布AMD的目标是到年成为美国第六大集成电路生产商。

IPO和利润分享计划。年9月AMD宣布IPO,发行了52.5万股股票,募资了万美元,主要用于建设在马来西亚的0平方英寸的制造Fab,以及采购设备,招募人才。到年1月,马来西亚的Fab全力开始生产,而当年AMD的营收达到1万美元,利润达到万美元。此外,年,AMD发布了当时硅谷最慷慨的针对员工的利润分享计划(年分享了6.2万美元,年上半年分享了18.5万美元,下半年分享了45万美元),且在IPO时候给员工股股票期权。年,AMD的营收到了万美元,员工数增长至人,客户规模达到名,加州第三座Fab也开始建设。然而,年代后半段,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AMD和半导体产业也迎来萧条期,年3季度,AMD营收同比下滑30%。

新产品,新组织。年左右,半导体产业最大的技术革新之一就是从bipolar到MOS技术变革,前者能够实现高性能,但是必须持续通电,发热问题越来越严重(跟真空管类似),而MOS技术能够降低90%的能耗,从而实现技术升级。年,AMD来自MOS的营收占比只有13%,随着相关新产品推出,年预计达到50%。实际上,后来AMD转型MOS的态度还是不够坚决,在bipolar上还在做持续的投入,也为后来发展埋下一定隐患。此外,AMD进行了组织调整,其基于CircuitTree,将公司业务分成五条主线——LIC(Linearintegratedcircuit),BLI(Biloparlogicandinterface),MPR(bipolarmicroprocessor),BPM(bipolarmemory)和MOS,与组织调整同步的还有几个VP的任命。最后,AMD推出了内部杂志《AdvancedInsights》,主要对象是公司内部员工。

与Intel达成授权合作。年,Intel推出了整合指令集代码的CPU(存储在ROM里面),而保护这些代码IP成为Intel首先想到的(当时代码IP保护还没有成为行业惯例),而AMD也为了Intel保护代码也参加国会听证支持了一把,同年,两家公司达成授权合作,AMD获得了Intel开发CPU的代码使用权,这个授权巩固了AMD作为Intel第二替代供应商的根本地位。实际上,由于有了AMD这个高质量第二来源作为后盾(类似IBM这种巨头不会在没有第二来源的授权基础上采用单一来源的Intel),这个互相授权的条约加速了IntelX86架构的CPU成为行业标准——在行业发展初期,合作对于每个人都是利好。

员工第一,走出低谷。年行业大萧条,AMD当年营收下滑2.3%为万美元,严酷行情下公司不得不裁员名员工,看到这些有才华的员工不得不离开,Sanders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致使他在之后10年坚持了不裁员的决定。“Peoplefirst,productandprofitswillfollow”成为了AMD公司的信条。AMD没有在低谷呆太久,年,其营收达到万美元,MOS技术产品占比达到46%,员工达到人。年营收进一步增长至万美元,同比接近翻倍,员工达到人。当年,Sanders宣布如果季度营收超过万美元,就奖励一位员工一部跑车,结果真的达到了,Sanders兑现了他的诺言。年,营收进一步增至万美元。

西门子合资公司。年代末,AMD的营收增长迅速,但其在行业里的地位仍然只是一个以“第二来源”为核心定位的内存、逻辑电路和线性芯片等产品提供商。年,德国的著名的电子集团西门子对AMD发出了收购邀约,但Sander并无意出售公司。这个方案最后换成投资,西门子同意以每股45美元价格收购AMD20%股份(融资2万美元,当时AMD股价是25美元),西门子看重Sanders的能力,因此选择不过分干涉AMD的运营。

此外,AMD和西门子还合资成立了AdvanceMicroComputer公司,其定位设计生产完整的mini计算机产品线。Sanders于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前10年,AMD主要受益于别人的产品,而此后10年公司将打造自己的产品”。显然,这个方向是对的,但这个理想显然为时太早。AdvanceMicroComputer公司后来显然没有成功(年关停),正如Intel一样,要横跨ToB(当时AMD主要客户还是*工等大企业,PC市场当时完全没起来)和ToC两大领域,显然十分困难。此后,AMD还和Zilog达成授权协议(Zilog是发明了Intel第一款CPU的Faggin离职创业的公司,而其几位员工后来创立了Xilinx,于年以亿美元价格被AMD收购)。

AMD自主创新,抱Intel大腿(年代)

创新的10年。年,AMD的营收达到2.3亿美元,同比增长50%,净利润达到万美元。AMD在年代展现了惊人的增长态势,JerrySanders和AMD也借此登上了正式舞台。年,Sanders说AMD进入新的十年创新周期,AMD首先盯上的是运营商,当时运营商每年新增的电话线数量达到万,而AMD是半导体产业中首先意识到,在海量电话用户规模,运营商将模拟设备转化为数字设备背后带来的商业潜力。此外,当时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开始流行(InformationSuperhighway,互联网的前身,主要基于运营商电话/电视线路,详见《互联网产业史-:萌发,泡沫,崛起》)。

AMD为运营商专门开发了三款大规模集成电路,SLAC(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SLIC(连接中央线路),MODEM(拨号上网)。此外,AMD还推出了EPROM(可编程芯片),目标客户是当时兴起的主机游戏行业。年,AMD营收达到3.1亿美元,同比增长39%,供不应求局面持续,芯片灰色市场也开始繁荣,一些残次品和从工厂偷出来的商品在市面流通,这些芯片最终流向包括东欧和苏联等。

持续进行长期投资。半导体产业本质是需要不断资本投入进行技术研发,不断推出更先进产品获取市场份额的生意。其是典型的“时间的朋友”商业模式,投入越久技术积累越多,进入壁垒越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在才开始全力进入芯片制造很难原因,因为人家已经积累了50年)。但是,缺点就是公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面临巨大且持续的金额投入。

JerrySanders主导下的AMD也正是走了这一条路,一方面其年利润仅有2万美元,却花了万美元进行研发和投资扩充芯片产能。即使在年行业陷入低谷,利润普遍下滑(AMD营收下滑9%,利润率从11.8%下滑至1.2%),AMD在工厂部分投资超过0万美元,研发费用也高达万美元,还扩招了人。

到年,公司研发费用率达到17%。公司推出了芦笋营销计划(与一般的蔬菜不同,芦笋需要升值时间更久,所以也更贵),以展示自己持续长期投资的战略。当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AMD选择一批顶级的华尔街卖方分析师邮寄了一些芦笋,结果周五下午才到,等周一来看已经坏了——AMD股价不行可能也跟这个有关系吧。(当时的笑话)

与Intel续约。年,Intel和AMD签署了行业最重要的授权协议,AMD获得了Intel的拳头产品X86系列处理器的授权。当时Intel的处理器刚刚与微软DOS系统捆绑为IBM所用,IBM敏锐意识到应用数量多少决定了PC产品对用户吸引力,所以它没有限制DOS系统和X86架构处理器对其他厂商的授权,果不其然在产品发布2年内,IBMPC拥有超过款应用。虽然IBM成为第一个受益者,但随着这一“开源”策略不断纵深,真正受益变成了Win-Tel的联盟,其即将开启统治PC时代的最具有壁垒的联盟,当然作为处理器第二来源的AMD毫无疑问也同时顺风受益。因为和Intel授权协议成功,AMD也放弃了和Zilog的授权协议,两家公司开启了10年的合作岁月,直到后来在法庭上再次见面。

走出低谷,不断创新。年,AMD推出了基于Bipolar技术的MicrocontrollerAm,其主要用于打印机等辅助设备,获得了市场欢迎。此外,AMD也开始了Intel(后来产品)的量产。年,AMD推出了可编程的EPROMS,基于公司IMOX等技术,AMD的产品拥有行业最高速度和最低功耗。此外,这段时间也是电脑设计CAD正式引入了芯片设计。一系列产品创新使得AMD走出低谷,到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7%到3.6亿美元,年最后一个季度营收达到万美元,同比增长29%。年,AMD营收达到5.8亿美元,同比增长63%。年,公司成为了全球第九大集成电路制造商。JerrySanders提出未来5年公司营收要达到10亿美元的目标。

日本芯片产业猛烈冲击。年,AMD的营收目标是9亿美元,Sanders下令如果上半年营收达到4亿美元,下半年达到5亿美元,全体员工就多发一个星期工资。然而,美国芯片产业即将遭遇最猛烈的冲击,这个冲击来自日本——经过10多年的积累,当时日本芯片产业已经真正崛起(Intel那篇也详细说过这段),年他们开始真正对美国芯片产业发起冲击。

一方面,市面上充斥着没有什么差异化的产品,然后开始凶猛的价格战,为了获取市场份额甚至不惜用低于成本价格销售(EPROM价格甚至降到了成本的三分之一),这使得AMD和Intel等公司受伤惨重:年,AMD营收仅为5.8亿美元,净亏损达到3万美元(前一年利润1.5亿美元)。公司员工不得不降薪10%,其中高管降薪15%。当然,这场日美芯片大战,最终通过美国*府一系列操作,日本芯片产业还是被打趴下了(详见《Intel发展史:“三剑客”如何铸就芯片龙头?》)。

掀起LibertyChip战役。面对行业逆境,AMD没有坐以待毙,也没有等着抱*府大腿,而是主动求变。Sanders主导推出了LibertyChip战役——即公司在未来1年将每周推出一款新产品,AMD需要和客户进行更紧密互动,持续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应用解决方案。此外,AMD还推动了晶圆尺寸从4英寸到6英寸升级,随着英寸尺寸越大,单位成本得到降低。此外,AMD在低谷期还坚持研发,推出了基于Bipolar的IMOX技术,提高了电路的密度同时显著降低能耗。年,AMD的营收同比增长10%至6.3亿美元,但由于公司坚持研发,亏损仍然增加至万美元。

AMD和Intel的官司大战。年,Intel和AMD的授权协议已经过去了5年,Intel越来越觉得这个协议不公平:两边的技术交换当时是基于技术复杂程度,而不是市场大小,Intel贡献了爆款X86,而AMD只贡献一些无法比拟的产品。因此在推出时候,Intel决定停止对AMD的授权(实际上也是跟着当时市场情况,因为最早芯片供不应求,所以可以授权AMD。而年后行业进入萧条期,Intel觉得自己就可以搞定了)。

同时,Intel还授权IBM(当时还持有20%Intel股份)成为其CPU的第二生产商。然而,在AMD看来,Intel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契约精神,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而且当时美国芯片产业共同敌人应该是日本,AMD和Intel之间不应该内讧。就此,两家公司开始了旷日持久(长达8年)的诉讼。此外,由于授权只是争议状态,他们开始反向攻关(reverseengineering)Intel的芯片。这段时间对AMD是困难的,他们既要在芯片领域保持领先,又要持续缩减成本保持财务生命线,还要持续推出新产品。

和MonolithicMemories合并。年,AMD宣布与MonolithicMemories合并,总价值3亿美元,是当时行业最大的并购之一。后者显著增强了AMD在可编程逻辑设备领域的能力(PLDs),两家公司的文化接近也使得并购最初获得了成功(但年5亿美金出售了)。年,AMD尝试性推出基于RISC指令集的32位CPU产品,其基于自有的技术,并定位高端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然而,当时服务器等设备厂商基本用的都是自己的芯片,而当时Windows对X86架构支持也带来这类芯片兼容性问题,后来AMD的芯片基本都选择拥抱兼容性,例如后来K5和K6等(也是开发这个RISC芯片的教训)。

AMD得与失。年,AMD的营收增至创纪录的11.3亿美元,同比增至12.9%,并重新恢复盈利状态(净利润万美元)。然而,其增速仍然慢于行业40%增速。究其原因,一方面AMD主动退出了DRAM市场(没利润);且由于Intel的不授权,系列产品延迟了。虽然AMD推出的改良版产品获得了市场欢迎;最重要一个是AMD在Bilopar技术上仍然投入过多,转型MOS技术上慢于行业,AMD错判了行业趋势,Sanders后来也承认了这一点。当然,AMD仍然坚持研发,年起1亿美元的次微米级的开发中心正式奠基。最后,Sanders还任命Holbrook为公司总裁,进一步分散了高管的权力。公司国际化也初见成效,年来自海外收入占比达到48%。

AMD与Intel的“爱恨情仇”(年代)

AMD濒临死亡,以及Am力挽狂澜。年Intel宣布停止对AMD进行产品授权后,Intel不能接受缺席的损失,于是开始反向攻关产品。Intel的反应是发起了新一轮诉讼,Intel最开始说法是当时授权AMD相关代码只包括他们内部使用,而不包括出售给客户。后来Intel又改了说法,说授权只是Micro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字长文AMD是如何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