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曹子琛11月4日报道:近日,“网络与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首届论坛暨中华文物数字传播()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国内文物主管部门、各大博物馆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文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运用数字智能构建文物内容数据库、中华文物数字创新与传播案例、文物数字发展*策解读、馆藏文物衍生品的版权等议题展开讨论,以探求中华文物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新模式,推动文物和文化共享、共建、共治。
研讨会现场
会上,国家哲社课题首席专家童清艳教授率先作了题为《中华文物数字文化产品生产要素及其全球传播力指标体系研究》的发言。她认为,中华文物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存储着中华文明与集体记忆。世界各地博物馆对中华文物藏品的收藏,其实质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尊敬与崇拜。而如何让文物中蕴含的文化提炼与传播出去,则迫切需要构建中华文化“认同、分层与传播”的文物文化内容遴选机制。童清艳在对中华文物类别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在“科技智能+创意传播”作用下,中华文物数字文化内容是一种生产要素,可使文物成为网络小说、影视作品、动漫、网络游戏、直播等数字媒体中的元素,并催生“中华文物+科技”的新文创产业平台。为此,她对文物数字文化生产要素的物化形态、文化形态进行三级指标(文物文化符号、文物文化产品、“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体现)分类,并从数字文物社交指标(社交契合度、社交分享度、社交感染度)、数字文物智能指标(内容易加工、内容易转发、内容易激活)、数字文物共享指标(IP增殖内容、IP创新模式、IP持续变现)研究数字文化产品生产要素及其全球传播力指标体系。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源远流长,中华文物更是品类丰富、数量庞大。面对海量的文物遗产,尤其是在中外文化不断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的大背景下,相关部门、各博物馆、文创行业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