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记者从贵州省市场监管局获悉,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印发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和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明细表的通知》,标志着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正式编制完成,通过标准化手段,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愿景直观具象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正式印发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分为三级层次:一级层次包括基础与管理、绿色屏障、绿色经济、生态文化与旅游、生态脱贫、生态环境大数据等6大领域,凸显《贵州方案》开展绿色屏障建设制度创新试验等八大任务。二级层次涉及35个方面,三级层次涉及个部分,总体涵盖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各行业、各环节的细化层次,重点内容,标准需求,构成了支撑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整标准体系。《贵州省生态文明标准明细表》共涉及相关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共个,其中,国家标准个,行业标准个,地方标准个。
框架及明细表的制定完成,实现了三个目标:
一是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指标化、措施化、标准化、时段化,是用标准化技术手段推动绿色贵州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是框架涵盖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效支撑了能效标识、水效标识、“领跑者”制度、用能权交易、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环境治理等*策措施的实施,可推动实施循环经济、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等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试点示范,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框架还可以提示各行业自觉对标生产,在保障生态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生态产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多领域、多层次、多视角的重点建设内容。框架在注重规范生态产业文明的同时,也注重指导和规定人们兼顾生态意识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树立空间均衡理念和底线思维。
年8月,贵州省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推动贵州省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贵州方案》),要求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要完成绿色屏障、绿色发展、生态脱贫、生态文明大数据、生态旅游、生态文明法治、对外交流合作、绿色绩效评价考核等八个方面32项重点改革创新任务和34项重点制度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是要建立的重点制度之一。
用标准化手段支撑和引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是省市场监管局的重要职责之一。框架是整个标准体系的骨架,框架的确定意味着体系的初步形成。贵州生态文明标准体系框架是截止目前全省最庞大的标准体系框架,要高起点、宽视野制定好框架,必须攻克三大难题:制定时间紧,工作量大,无可借鉴的现成模式。
当前,指导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是国标委制定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发展行动指南(-年)》。贵州省标准体系框架在构架设计上既遵循《指南》又大胆突破。不沿用《指南》的“空间布局”,而是突出贵州“绿色屏障”作用,并将其单列为一级版块。将“生态脱贫”从《指南》中不起眼的二级目录提升为一级版块,并率先发布了由27项标准组成的《贵州省精准扶贫标准体系》。将“生态文化和旅游”版块从《指南》“产业发展”下的二级版块提升到一级版块,突显贵州山地旅游特色。将《指南》中没有的“生态环境大数据”作为一级版块单列,重点支撑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结合绿色金融创新实践,将《指南》中没有的“绿色金融”列入框架,作为“绿色经济”版块重要内容。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冯倩
编辑徐然
编审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