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大湿兄又来了,
蹭了我一顿饭,假借见我的名义见了就职央视的某大师姐。作为对我的报答和对师姐的炫耀,他讲了传播学,用我们最擅长的领域给我们上了一课,完全不是传播学课本上那套东东,想看的做好准备,因为不那么好懂。但懂了还是蛮有收获的。
贱叔叔真诚希望大家多些深度阅读,少一些走马观花,越碎片的信息时代,越要学会静下来。
来来来,请出大湿兄。
#文化藏在文字里#
二、传递频率的信息
作为一个学传播出身,靠传播安身立命的人,其实一直很想谈谈传播。传播是信息的加工处理活动,信息经过采集后,编码,然后通过不同的介质传递、接收与反馈。传播离不开信息,而信息对现代人来说又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抽象概念,其实#文化藏在文字里#,祖宗们早都把底层代码编入文字让我们解读了。
先说说“信”,人言为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言,就是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所以信的本义是真心诚意。“言”本身是个指事字。甲骨文里言就是“舌”下面加了一横表示从舌出。我们现在说的一言为定、言而有信这些成语都说明了信息的信有靠谱,信得过的意思。
“信”字给了传播一个框框,就是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好吧,要朝着真实性的方向上加工,现在对于“真实”本身我们的标准已经不统一了,有空可以聊聊此事。)“息”字则更强大了,它几乎涵盖了传播的一切。
自心为息,“息”这个字就像光一样有着波粒二相性(谈到量子力学,有时觉得华夏族的祖宗们领先我们很多光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息”一个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涵义:一种是停止,休息;另一种是生长,滋息、生生不息。息有会意的意思,本意是我们的呼吸,一进一出,吐纳万物。在这简单的动作中,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我一直觉得“息”和呼吸一样,有一种美丽的波动曲线,或者说韵律,这种韵律藏着太多的东西。谈到“息”字不得不说一个神话传说:大禹是接替他爸鲧治水的。滔天的洪水泛滥很多年没有好办法治理,堤坝越堵水越高,实在没办法了鲧就偷了一种特别的材料——“息壤”。息壤牛逼的地方在于可以自己生长,遇水不断膨大。所以这种高科技材料一直被作为战略物资藏起来。再后来就是《山海经·海内经》记录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为了治水牺牲了自己。大禹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接替了父亲鲧的治水事业,大禹最后成功治水的关键也是息壤(帝想明白了?战略物资民用了?)总之个息壤的传说就流传下来了。
“息”字的信息涵义是从“消息”一词转化过来的,消息本身的意思还是有变化的意思,比如《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或丰盈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它们的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
所以这种言而有信的消息最后组成了信息,构成了传播。能在信息中看到“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等变化中”读出世界规律是看到信息本身频率的,如果能从这个频率中找到更多隐密的联系并能善加利用的,那更是传播的高手。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晦涩的东东不能看多,大湿兄你可以退下了,下次吃饭我会告诉你地方,带着第三篇来见我。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