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钟刚
1、艺术媒体不是主动转型,而是被动转型,是不得不变了,再不变,艺术媒体的生存都会出现严重的危机,影响力也逼近一种“零度状态”。如果不转型,不求变,颓败的艺术媒体会给整个艺术生态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展览无法被专业传播,艺术的价值无法被深入挖掘和书写,地方的声音无法被有效地扩散,艺术的交流也将不断内卷和萎缩。所以艺术媒体的转型是倒逼的,是非转不可。
2、那么艺术媒体的转型,面临的现状是怎样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传播的方式发生改变了,过去自上而下、由权威到公众的传播方式已经被瓦解,传播的社交化和平权化,使得艺术的权力结构发生松动。权威和民众,著名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家,艺术期刊与自媒体,都是在一个阵地上竞争和争夺观众,谁能找到更多听众,谁就是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也许会有人说社交传播会导致“庸众的胜利”,其实不然,社交传播导致的是传播的垂直化和社群化,不同社群都能孵化和塑造自己社群的垂直媒体,文化精英可以有自己喜爱的专业媒体,爱好者或大众也可以有自己追随的浅度的、悦读型的媒体,重要的是“你说的话要给谁听”以及“你说的话有多少人爱听”。
3、社交传播的趋势,应该造就的是更专业、更垂直的媒体,会让过去宽泛、模糊的读者画像更具象。何以做到这点呢?对社交媒体传播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社交媒体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每一次传播,都可以于次日看到数据,基于数据分析再来组织下一次的传播文本,会让传播更具针对性、更精准、更有效。
4、既然社交媒体能够及时、快速且低成本地做线上“发行”,那么印刷媒体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要将那些能够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文章印刷出来,这个额外付出的成本的价值是什么?这几个问题,对于今天仍然在从事印刷媒体工作的同仁来讲,是必须要回答和应对的问题。如果“印刷”只是重复呈现,那就是高投入、低回报的落伍之举;如果“印刷”是对于既有文本的“赋权”,是通过进一步的编辑、设计和更垂直的发行,建立文本的长久价值,那就是低投入、高回报的“一箭双雕”。
5、社交传播带来的景象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媒体,每一个机构都能开通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过去的艺术发布都得仰赖于媒体来实施,但今天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艺术机构更是可以雇佣擅长传播的专职人员负责机构的传播工作。这就让艺术媒体的信息发布功能变得可有可无了,甚至一些美术馆由于直接面对观众,拥有更多的订户,影响力远超艺术媒体。在这种情形之下,艺术媒体就应该由信息发布的角色转型成为艺术现场的阐释者和评论者。
6、向社交媒体转型的艺术媒体,应该去学习写网文吗?这个问题,其实出现在很多艺术机构的自媒体上,大家会错误地认为,以大家喜闻乐见的网文风格来做艺术传播,就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这个想法完全忽视了每个机构应该有自己的定位,而每一个艺术机构应该紧紧围绕定位和目标来做传播工作,而不是盲目去跟风。跟风,意味着对自身机构风格和特质的消减。
7、艺术媒体的转型,并不是将杂志的内容搬到社交媒体,而是要根据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开展第二次编辑,甚至应该基于社交传播开始有针对性的第一次采编,并将首发放在社交媒体上。几个媒介之间的内容搬运,只会导致传播的失败。
8、社交网络当中,每一次传播都应该是特殊的、唯一的、无法替代的,大家不会分享重复的信息。这就要求艺术媒体在采编当中找准自己的角度,挖掘到独家内容,形成自己的内容风格,并建立自己的媒体品牌,只有做到这点,传播才是增量的,而媒体也才能不断从增量工作当中获得口碑、声誉与影响力。
9、艺术媒体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影响力,还在于生命力。如何在新的传播环境当中生存和发展,决定了艺术媒体的转型是否能够真的获得成功。
10、传播的形式在持续变化,并且很多变化是颠覆性的,对于媒体趋势的判断、把握和及时的行动就非常重要,但遗憾的是艺术传播在美术学院并不是一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