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段子讲:
问一个人为什么要好好上学?
他说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为什么找个好工作?是为了赚钱。
为什么要赚钱?是为了娶个好媳妇。
为什么要娶个好媳妇?是为了生个好孩子。
为什么要生个好孩子?为了让他好好上学……
在这个教育内卷,人人鸡娃的时代。填鸭式、抢跑式教育的选拨与淘汰,仍是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尽管去年“双减”全面铺开,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未减少,不省心的问题仍在增加,家长还在继续崩溃,几代人都在痛苦。整齐划一的程式化教育,往往让孩子手脚被捆绑,心灵被束缚,活在狭窄的生活圈子里,很难拥有独立健全的人格个性。
教育不应该是一时的成绩,大考小考的分数。而是学会如何学习和生活,怎么读书与工作;学会认知自己,理解他人;学会敬畏自然,珍爱生命,拥抱积极进取,开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才是人一辈子的课程。
教育的本质是成全人,教会人对生命的珍爱。而教育的公平,更应该是体现在能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以擅长的特质去成就自己,去创造有益于社会的更大价值,不断去拉伸自己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纵观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用人机制——淘汰选拔。能不让所有人倍感焦虑么?学校,家庭,社会在同一个赛道上,拼尽资源换来的又有多少幸福感呢?
最残忍的教育是让千差万别的孩子,非得去适应同样的成长路径,同态竞争的人生方向。在补课的唯一赛道上海量刷题,你报两个班,我就报三个……然而,赢在起跑线,却输在终点站上的惨烈教训,至今仍在城乡之间不同程度的继续上演。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是要逃离乡村?还是要逃离社会最底层的卑微?我想,或许也不全是。而是人们内心的匮乏与焦虑,误把物质与金钱视为衡量体面这一价值观的评判标准。所以向往繁华,向往所谓的美好生活,买更漂亮的包包,购更好的车,住更大的房……
有人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乡村教育的未来,关键在于家长的觉醒,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成为孩子获得内心安全感的源头。其次是学校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与如何学。让学校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服务,而不是一栋漂亮的建筑。最后是重新定义什么是人才?才能真正把握教育面向未来,施行用人机制的改革与社会评价体系的建设的风向标。
?而作为一个教育的门外汉,对学校和家庭教育,我有不同于社会主流群体的看法。首先要不让孩子失去自主性,不把孩子的好奇心磨灭。其次是应侧重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专注力,以及训炼孩子独立思考,发现和提出大问题。或许这才是不失为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教养。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成长、成才的有机土壤和幸福的港湾,三者须步调一致,衔接有序,才能夯实“双减"的真正含义。“双减”不是减成绩减质量,有效学习也不是依赖于海量刷题。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怕科学考试,而是通过小切口系统重构教育生态,回归教育的本质。融合校内外,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提升孩子们的成长质量。唯有真正改变教育的固有观念,彻底打破旧的束缚,教育才能面向未来,培养出应对未来变局的可用人才。让孩子学会学习,超越学习,才会在成人,成才的人生道路上茁壮成长,乃至出类拔萃。
教育要走出焦虑,回归成全人的人文化育,挑战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未来可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