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谁在塑造中国慈善文化的未来走向
TUhjnbcbe - 2022/6/22 14:43:00

编者按:

近年来,中国公众在面对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或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表现出较高的捐款热情,轻松筹、水滴筹这类“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形式也对传统慈善模式进行了有益更新,“人人慈善”似乎隐约可及,但是所有捐款、捐赠行为都属于“慈善”吗?慈善等于公益吗?当这些问题抛出时,答案是清晰的吗?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剑银在其《当代中国慈善话语的多元文化谱系》(载《中国非营利评论》第27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中提出,对于“慈善”话语当代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共识,当代中国慈善话语的表达具有文化多元的特征,而这些文化实际是在竞争之中,共同塑造着中国慈善文化的未来走向,所以我们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本期小廌分享该篇文章,或许您可以从中找寻答案。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提及“慈善”,往往似是而非,人们很容易达成有关这一语词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又很容易被击碎。例如:“捐款”与“捐赠”,都是拿出属于自己的钱财/财物去帮助他人,那么所有捐款和捐赠行为都属于“慈善”吗?帮助他人,都是慈善吗?做志愿者是做慈善吗?慈善等于公益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清晰吗?

当代中国“慈善”话语的观念多元性,导致现行法律(主要是《慈善法》)对“慈善”概念的界定无法为公众所理解,多种具有不同文化意义的慈善观念相互碰撞,造成了一种“异质时空同在”的现象。

年之后,“慈善”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吸纳,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基础,甚至在“文革”期间,慈善被“视为洪水猛兽,当作资产阶级‘人性论’、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腐蚀和瓦解人民群众革命斗志的*药和砒霜,‘狠批猛斗’,以致使人们避之犹恐不及,谈‘慈善’而色变”(孙月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慈善事业也随着社会重建而开始回归。首先是海外华侨与港澳台同胞对境内的公益慈善捐赠(以下简称“华侨捐赠”)蓬勃发展,历次自然灾害中都有华侨捐赠的身影;此外,华侨捐赠还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谁在塑造中国慈善文化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