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城县域文化的几个问题(上)
宋淑敏刘荣梅
故城县的县域文化,因其年代久远,渊源流长,但又因为运河的变迁,出现了不同时代的区域文化。这篇文字的宗旨,就是根据近十余研究会的研究成果,把几个问题再分类说明,和同志们商榷、探讨。
一、高鸡泊文化是故城区域文化的基本前提
故城县域文化的文字记载,最早源于明代永乐16年,朝廷下诏号召各级修志开始。时任故城县训导赵恕奉命修成第一部《县志》。由于受诏命限期而史料又十分短缺等因素的限制,未免潦草,但总算开故城县文化史料之先河。
《故城县志》之前,关于故城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各类地理、历史典籍中的只言片语。自从年《故城探源》出版以来,对故城县域文化的梳理才有了大致的轮廓把握。
公元前年,周定王五年,*河泛滥,故城区域成为*河冲击的核心区域之一。大水过后,故城县域出现了东有定王河、西有清凉江、中有高鸡泊的特殊地理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宋庆历八年(公元年),历时年之久。故城的文化起源、运河的变迁以及文物的遗存,都和这一格局息息相关。
这里,首先可以确立的是,故城出现了三个区域高地和两条高阜区域。一是建国镇南部区域高阜区;二是故城镇东至夏庄镇区域高阜区;三是坊庄乡区域高阜区。两条高阜带区域,特指高鸡泊湖岸与运河、与清凉江的夹岸高阜区。可以断定的是,这三个区域的高阜区,随着“一湖两河”格局的形成,就有先民在这里定居逐渐形成的聚落、村庄。故城区域的早期文明就此奠基。二、从“十里长村”的演变看故城区域文化的演进从记载关于董仲舒曾经讲学董学村的地名演变看,董学村最早称“十里长村”,因董仲舒在此讲学,后又称“下帷村”,后又改为“董学村”。这里的“十里长村”,指的就是这一高阜区的多个绵延的聚落。当时,这些聚落人口聚住散乱,哪个地方地势高、临水,就在哪个地方安家、生产、生存,也许真的没有地名概念。但随着人们安居乐业,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这些聚落形成连绵不断的村庄,才有了“十里长村”的概念。今天的几个梧茂村,东西京村等,都应该是由“十里长村”这个地名范围内的村庄演变而来。这一区域,东、南有高鸡泊水域;西、北有清凉江水域。人们临水而聚,才有了人口密集、文化逐渐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为后来区域文明的兴起奠定了人文的基础。汉初,按《史记》的说法,这一区域成为广川郡的辖区,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故城文明,到汉景帝、武帝时,得以天下闻名。这个区域成为故城文化的发源地。“十里长村”也随着董仲舒的成名而改为“下帷村”。董学村《苏氏族谱》记载,苏氏最早是洪武遗民,“下帷村”才被“董学村”取代,村名延续至今。三、从文物挖掘看建国、故城镇东至夏庄高阜区文化的见证年春天,研究会的同志们走访时,在建国镇宋唐庄村北,发现了距离地面仅一米多的宋代水井遗址。在水坡村西,发现了距地面一米多的唐代墓葬遗址。在水坡村西的同一区位,距地面十多米,发现了汉代的锅灶。而在正南四千米左右的毛店村西,出土了北齐汉白玉佛造像。这些发现,足以证明这一区域的人类文明从未间断。故城镇至夏庄区域,从出土的青铜器看,人类的活动可追溯到周。从四面佛村的四面佛寺遗址看,其文明溯至隋唐。故城又是汉宣帝东阳侯国。这一区域的人类文明绵延厚重。编辑:宋淑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