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本期专题共五篇文章,分别从电影“赋比兴”的新思辩、“游观”美学在当代电影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主流大片”中的戏曲因素、张艺谋电影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借鉴与转化、荒寒美学与中国电影的精神向度等方面展开对电影与文化的研究。
1
《“兴”之所致:电影“赋比兴”的新思辩》
作者简介:
王海洲,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虞健,级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一、电影“赋比兴”:亟待反思的理论话语
总的来说,目前关于中国电影与传统诗词美学的关联研究大致遵循着三条路径。首先是从诗论中的核心概念“意境”出发,将其延展至电影研究中,探讨意境在电影里的呈现机制和美学内涵。其次是以“诗意”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品格,挖掘电影中的诗性气质以及具体的表现模式。最后是以诗词中的表现手法与电影技巧进行类比,分析电影创作形式与传统诗词在修辞表达上的美学共性。
二、“兴”:从原始比类思维到审美认知
本文对电影的分析并非试图将“兴”作为一种固定的话语进行使用,而是尽可能从“兴”所隐含的原始比类思维入手,将其转化为一种暧昧模糊的审美认知和艺术语言,作为解读部分图东方电影中影像的切入点,为更好地理解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学逻辑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剧照
三、电影中的“兴”:一种直观性的影像思维
“兴”所体现的影像思维并非是一种强调理性、逻辑化的表达结构,而是原始比类思维审美化后的结果。它提示我们可以摆脱当下世界中已广泛存在的词与物的对应关系,进而从自身的直观性体验出发把握周遭之物的表层特质,最终以比类的方式将其还原为暧昧模糊的自然面貌,从而引发充满多义性的审美领悟。
电影《小城之春》剧照
2
《论“游观”美学在当代电影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简介:
马权威,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
一、“观”的溯源与“游观”的现代意义生成
(一)“观”的历史溯源
(二)“游观”的现代意义生成
电影《长江图》剧照
二、“游观”在电影创作实践和理论中的创造性转化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者又将电影与其它传统艺术观念相结合,不仅仅有力促进了电影语言的民族化,同时也在试图建立符合中国文化审美需求的电影艺术形式。但覆于这些艺术形式之下的中国审美方式“游观”,在抽象继承中获得了创造性的转化。特别是以郑君里、韩尚义、*绍芬、聂晶等为代表的电影艺术工作者,他们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横轴“游观”形制引入电影横移长镜头之中,开始尝试向传统艺术的探胜求宝。
电影《春江水暖》海报
三、“游观”在电影创作中的创新性发展
(一)电影《长江图》:“游观”的心像与物象(二)电影《春江水暖》:“游观”的意境与戏剧性
(三)《刺客聂隐娘》:“游观”的空间和时间——凝视
电影《刺客聂隐娘》剧照
3
《因戏出新:“新主流大片”中的戏曲因素》
作者简介:
郑睿,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一、“布关串目”:戏剧剧作结构一脉相承
中国戏曲有着自身独特的戏剧结构的艺术,在传统戏曲的理论体系中,其被称之为“布关串目”。大致说来,传统戏曲要求“非奇不能传”,通常在结构时间和空间的过程中,将情节、事件打碎,再用线将其纵向串联,即“曲之章法”,“累累乎端如贯珠”,即中国戏曲的情节、冲突和场面都以点状的形式出现,且受线性排列的规范。
电影《悬崖之上》剧照
二、“长于抒情”:对于历史的抒情化表达
与西方传统戏剧主张表现行动情节为主不同,中国古典戏曲大多“事必丽情”,“大率皆情词也”。事件情节皆是为了抒情来服务,内容也以表现人情为主,这种对于“情”的强调也使得传统戏曲表现出异于西方戏剧的冲突形式。传统戏曲的冲突表现出浓厚的“抒情性”的特质,冲突感会被淡化。
三、“情从景出”:戏剧冲突的情景化呈现
不同于西方戏剧中对强情节、紧张节奏的追求,中国传统戏曲在矛盾冲突的激烈处更多执着于情调的玩味与意境的构建,即对“情景”的描绘。中国传统文学向来有追求“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传统。
电影《革命者》剧照
4
《张艺谋电影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借鉴与转化
——以英雄和影为例》
作者简介:
周强,山西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博士。
一、《英雄》中的说书者视角
张艺谋在电影中采用三个“说书者”角色,讲述三个各不相同却又容易分辨的故事。第一个“说书者”无名讲述的是“离间和逐一击破的故事”。第二个“说书者”秦王拆穿无名编造故事的假象,讲出自己所认为的真相——“捐助者的故事”。第三个“说书者”综合了无名、秦王、残剑的视角,以全知视角讲述了无名刺秦的真相。
电影《英雄》剧照
二、《英雄》对诗词“赋比兴”的借鉴
在对诗词的借鉴方面,张艺谋积极从诗词中寻找素材和灵感,并借助“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完成叙事。
三、《英雄》和《影》对传统绘画和意境的创造性应用
对于“意境”的追求方面,《英雄》多次提到“境界”二字,如无名所言,“武功琴韵虽不相同,但原理相通,都讲究大音希声之境界”。张艺谋导演《影》摒弃了自己所开创的注重形式、故事简单的古装商业大片模式,前所未有的在形式上做了极简处理,在故事的复杂度和深度上进行了非同寻常的挖掘。
4
《荒寒美学与中国电影的精神向度》
作者简介:
孙天晨,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级博士研究生。
一、诗眼画境:中国传统荒寒美学的精神溯源与概念辨微
作为概念的荒寒美学在广义上“指一种古朴苍凉、寂静清雅、凄冷孤寒的美学风格”。学界对荒寒美学的来源、界定及其文化内涵则莫衷一是。荒寒美学中的“荒”与“寒”二字是其中的诗眼画境。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中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看,“荒”是实景、实境,是人的目光所及的真实客体,而“寒”是主观感受,是源于主体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电影《渔光曲》剧照
二、传移模写:荒寒美学浸润下的中国电影空间的孤绝美感
(一)物理空间与气氛营造
(二)取景之远与社会空间
(三)固定镜头与诗意空间
三、幽人独往:荒寒美学浸润下中国电影的人物塑造与精神向度
(一)荒寒意境与中国电影的人物塑造
(二)荒寒美学与中国电影的精神向度
电影《早春二月》剧照
——文章节选自《电影新作》第6期电影与文化研究
(最终版详见期刊、知网)
期刊简介
《电影新作》(双月刊)创刊于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全国中文艺术类核心期刊,在电影产业界、电影理论界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较高影响力。
《电影新作》坚持贯彻学术性、当代性、专业性的办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