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文化全书·围棋全书·围棋丛书
——口述史我的围棋往事①
(何云波著)
华以刚:棋手、院长讲棋人
个人档案:
华以刚,江苏常州人,年4月2日生。11岁进体校,16岁进集训队。获年全运会围棋个人赛亚*,年、年、年、年、年分别获全运会围棋个人赛第三、第六、第五、第三、第四名。获第4届“新体育杯”围棋赛第五名。获第3届、第7届“国手战”围棋赛第六名、第四名。获首届中国“元老杯”围棋赛冠*。获年“超越杯”元老围棋赛冠*。年被授予围棋八段。曾任中国棋院围棋部主任、中国围棋队领队、中国棋院副院长、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任北京围棋基金会理事长、世界华人围棋联合会副会长。01北京人?上海人?何云波(以下简称何):民国一代的棋手已经故去了,随着他们的离去,民国的一些有关围棋的东西可能永远湮没了。当代棋手里面,年纪大一点的陈老(陈祖德)、吴淞笙,他们也已经故去了。很多棋手并没有留下回忆录。做围棋史需要第一手材料。现在有很多口述史,比如抗战口述史,通过口述的方式把历史保存下来,这可能比书面的东西有用得多。不同的人的围棋经历是不同的。哪怕是同一件事,可能在陈老(陈祖德)眼中和在您眼中就不完全一样。我现在很想做一件事情,让围棋界的相关人士留下他们跟围棋有关的经历。您的围棋理念我都比较熟悉了,但从经历来说,现在很少有人能够把您讲透。能不能从这个角度去聊一聊,希望从小时候的经历开始。您是年在上海出生的,在上海生活到什么时候?华以刚(以下简称华):在上海生活到年,16岁。何:我注意到网上有些人把您称为“北京的上海人”,或“上海的北京人”。因为您身上有上海的元素,但北京的味道也很浓,从文化的角度讲这是一种融合。您是怎么理解这两个称呼的?华:实际上上海是我的出生地,我真正的祖籍是江苏常州,后来我更多地生活在北京。我在北京生活了五十几年,毫无疑问北京对我的影响更大一点。至于对城市本身的理解,也可能是对北京更了解一点。在上海坐出租车,有的时候会碰见这样的问题:因为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受雇的意识很浓厚,他们非常尊重雇主,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请示你。比如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高架,绕路,一条是普通的路。这时他就会请示你:先生,现在这条路怎么走,是走下头还是走高架?我实际上不认得上海的路,我只有一个依稀的印象,某某路大概的走向是什么。我家边上的几条路我还是比较清楚的。还有一条,上海的路不像棋盘街,本身就是弯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感。我又不愿意说我不认识路,于是我就给出租车司机发出一条指令:你看着怎么快怎么走。这也就是说,我也不跟你计较钱了。
何:您自己更自我认同为上海人还是北京人?华:潜意识里边我觉得两边都是,但是很多北京人认为我是上海人。上海不了解我的人,一听我冒出一两句上海话,就会比较惊讶:哎哟,你上海话说得还不错嘛!总体来说,周围的人还是把我理解成上海人。何:我们现在有京派、海派之分,北京和上海是中国两个最著名的城市。北京和上海代表了中国的两种地域文化。您觉得上海和北京有什么重要区别?
华:有一个媒体人总结过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他说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体现在,只要是通过人的劳动就能产生价值的工作,必然就会有人去做。总体来说,上海人是比较适合做具体工作的,譬如说做个工人、基层干部、技术员、总工程师,乃至总经理,都很合适,他会称职。有些小老板说,我就雇上海人看个门面,事儿可多了。一年休假休多少,上班几点到,几点走,途中上厕所了怎么办,全要和你搞得很精细,甚至于还要问有没有劳保用品。一旦跟你搞定了,他自己也签字了,上海人会非常忠于职守。何:这可以说是斤斤计较,北京人就看不起这一点。可能北京人更大大咧咧一些。华:确实,这一点为不少北京人所不齿。上海人还有一个基本的特点:谨慎。上海人比广东人还不爱当老板。上海人只要有点钱,就喜欢在胡同里开一间小店,平常接个电话,赚点小钱,搓搓麻将,等待着客人来买瓶酱油,打个电话,买卷手纸。这就行了。何:说到上海人的精细,您看上海一代一代出了很多棋手,下棋特别需要精细,对技术的要求非常严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上海人是不是更适合下棋呢?华:有可能吧。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人、浙江人乃至南方人都是适合下围棋的。
02上海:围棋生涯的起点何:我们回过头来聊聊围棋,能不能说说您小时候学棋的经历。华:我的父亲是从文学院毕业的,学的是语文,所以他一辈子都在做中学语文老师。我的母亲也上过一些学,学历大约相当于高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人才匮乏,教师匮乏。我母亲本来在家做家庭妇女,不知道通过一个什么关系,经过一点培训之后就开始做中学老师了,教一些冷门的科目,比如生物。我的小学叫作上海市凤阳路第一小学,就在国际饭店的背后。从国际饭店的大门走到我的学校只用三分钟。国际饭店旁边就是上海市体育俱乐部,就是当年上海棋社的所在地。棋社为了培养后备人才,到附近的小学招不会下围棋的学生。这大概是年左右的事情。棋社到我们学校的那天,说来也巧了,我因为生病没去上学。我的班主任说华以刚这个小孩有可能喜欢下围棋,他还派了一个同学来家里问我。我那个时候在发烧,病恹恹的,也不知道围棋长啥样。父亲说:“围棋不错,咱们就报上吧。”这就报上了。从此就开始学围棋。
上海棋社里面有好几个老师,教我的老师主要是林勉。听说林勉老师是台湾林家当中的望族,所以他会下围棋。林老师现在还健在,九十多岁了,听说还经常能够散散步,修改修改文章之类的,身体还不错。他是我围棋的启蒙老师。上海棋社里面还有一个棋谱收藏大家,叫徐润周。徐润周基本没怎么教过我,都是林勉教的。教了大概一两个月,进行了一次考试,又停了半年,接下来收到通知——你被录取了,再继续训练吧。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从此开始走上了这条道路。
我自己从来没见过父亲下过棋,他学肯定学过,基本的形状他是知道的,比如冲断、双叫吃这些,他肯定懂,但别的更多的就说不上了。我在考试完之后的半年也下过一些棋,那时候连父亲也下不过,因为没怎么认真学嘛。学棋班重新开了之后,我开始受到林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