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文物局批准成立官方鉴定机构采用综合鉴定方
TUhjnbcbe - 2022/5/21 17:39:00

点击上方“一点收藏”蓝字,直接免费
  正经的文物收藏圈子流行一句名言:真品往往是一眼货。实在看不“死”的文物或者保险起见,才利用科技检测手段进行传统实践眼学鉴定结果的印证。由于微观老化痕迹鉴定方法还在实验阶段,在正经的行里还很陌生。一般情况下正经的行里和圈子里都信奉“眼力”,不到万不得已是不用科技仪器检测的。这就医院买感冒药就可以解决,何必要去做全面的CT、血常规等等一系列检查后再开药治病呢?器物在开门但有异议的情况下,需要综合判断是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瓷器鉴定今后发展的唯一方向,因为这牵扯到将来法律采信证据的实质问题。现在之所以乱,法律无法最终采信有效的证据,主要的是现在鉴定界真正具备传统鉴别传世、出土瓷器(标本)的能力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为什么不具备?就因为不象一些藏家、去一线采集真正出土的标本实物,去研究真正出土的标本特征,去真正到高仿一线了解做旧的高仿品,以及去对比它们的各自特征。所以这些所谓的专家遇到疑是出土的高仿品,只能凭感觉、凭故事在鉴定,遇到问题交给机器检测,机器检测人为的因素很大,所以才有今天的混乱局面。

如果一个资深藏家或真正的鉴定家,不具备起码的传统实践眼学,不以标本作为基础,不以正确的实践作为基础,就会发生收藏满屋子的做旧赝品。更会发生拿去5件(实际是高仿)瓷器到检测中心,有48件元素符合较好的笑话。如果传统实践的真正眼学放在首位,微观老化痕迹配合鉴定,还会发生这样的笑话吗?这充分说明他们根本不具备传统实践眼学的能力。任何事不要单一的、很极端的看待问题,要综合全面的去看。多参考一个很科学的鉴定途径或有效的方法总是好的,不要唯我独尊,老子就是天下权威第一,这样风险会更大。

不管怎样说,微观老化痕迹学是传鉴别统演变到文物而来的一门新学科,但它是在我们传统眼学鉴别文物的基础上,借用微观放大进行观察器物老化特征分析的。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微观老化痕迹的鉴定范围很广,包括:青铜器、漆器、木器、古陶瓷、玉器、字画等等门类。很多人一提微观就马上想到看气泡,其实这种单纯的看气泡的鉴定方法,除自然老化变色泡和破气泡有参考价值而外,气泡的大小、疏密、气泡的界限等并无什么可参考的价值。不要动不动就先拿一个单纯的气泡图片来说问题,这样的微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要研究微观是观察器物经历漫长岁月侵蚀留下的老化痕迹特征,或是现代仿品人为做旧痕迹,并不是拿个双管放大镜,去看气泡的大小或疏密分布,这只能给整个微观老化痕迹的鉴定体系带来严重的误解。

一个成熟而有独到见解的文物鉴定家,首先具备传统实践(标本为基础)的基本功,这不光是首先甄别真赝品的问题,关键还有艺术价值、文化断代、文化含量等一系列的问题。现在我国很多科研院所之所以频频出现问题,就是这些科技研究人员不具备传统实践的功夫。单一的搞科研,最后闹了很多笑话,甚至成了阻碍文物科技研究的绊脚石。比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曹教授他们就很早认识到这些弊端,非常注重传统实践与科技研究相结合的思路,这是令人欣慰的。现在司法部准备批准成立这种综合鉴定的机构,可以作为法律依据的科研单位,据说他们很注重传统实践眼学与微观痕迹老化科学相结合的原则,并以机器(元素)检测为科研辅助。大力发掘故宫博物院和民间的传统实践实力派专家。这说明他们都把传统实践纳入到最重要的位置。这里要说明的是,传统眼学与传统实践眼学并是不一样的,传统眼学多是以书本知识为主,闭门造车基本接触不了一线出土标本和高仿市场,后者才是我们尊崇的,也就是理论加实践的传统,而不是光理论不去实践的传统。

传统实践眼学、微观老化痕迹学、科研设备检测学科三者本身就应该相互印证。三者联合鉴定,其实并不矛盾,只是他们之间有先后次序的问题。如果倒置就会出现现在普遍存在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认识不到,将给文物鉴定带来深重的灾难。当然我在这里说的不全对,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和深入。作为民间收藏,如果是大开门一眼就认定的器物,传统实践眼学就能解决问题,省去后几项科研不必要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如果需要作为法律依据的采信标准,后两项必须要做的。否则法官无法采信较为科学的依据来最终定案。由此看来,文物鉴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寻找科学有效、准确无误、证据确凿的综合鉴定方法,才是走出各方质疑的唯一途径。(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物局批准成立官方鉴定机构采用综合鉴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