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
保护和利用协同
长城、大运河、长征和*河沿线区域,蕴含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各地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坚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划定管控保护区,尊重历史、修旧如旧,保护传统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使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革命遗址鲜活起来,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
在长城保护利用方面,河北制定实施《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在省级地方立法层面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作出规范,同时上线“可阅读长城数字云平台”,引导游客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感受长城文化魅力;北京延庆区制定长城保护行动计划,出台长城保护惩戒办法,建立长城保护工作队伍,实施长城景区限流预约措施;甘肃在继续做强嘉峪关等长城旅游精品的同时,成立遗产监测中心,利用高精度科技设备开展长城的遗产监测工作。
在大运河保护利用方面,河南组织对开封州桥、古汴河遗址,洛阳古城、会通河台前段等进行考古发掘,开展了沿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普查,同时加快建设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开封宋都古城、郑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标志性项目;北京推进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等重点河段综合治理,相继建成西海湿地公园、马家湾公园等一批公园,形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景观。
整体和区域兼顾
国家文化公园涵盖的文物和文化遗产面广、线长、点多,长城和长征分别涉及15个省区市,大运河涉及8个省市,*河涉及9个省区。中央和地方在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整体统筹。一方面,注重制定统一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打造统一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使沿线景观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另一方面,注重区域特色,梳理沿线特色资源。
整体形象与区域特色协调统一,在各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得到有效贯彻。如,在*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相关省份以展示*河“根”和“*”文化为核心,有侧重地突出*河生态文化、*河安澜文化、中国石窟文化、*河非遗、红色基因传承、*河古都新城、*河乡村振兴等,打造了“重温河西走廊,探索丝路美景”“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文化”“寻味晋陕,遇见*河”“领略*河文化,品悦时代变迁”等40条*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引导大众发现和探索*河文化。
嘉峪关文化旅游集团总经理张东生说:“鲜明完整的整体形象和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相结合才能使国家文化公园更加璀璨。嘉峪关市境内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新城墓群、黑山岩画等资源以及大漠风光、绿洲田园、边关风情,都是我们可以突出的特色亮点。”
双重效益相统一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举措。各地在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坚持建设与运营并重、文化与旅游融合、事业与产业协同,统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让沉睡的资源活跃起来,让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年红*长征途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时,留下了“彝海结盟”经典红色记忆。如今,走红*路、吃红*餐已成为冕宁县的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我们采取‘*校+基地’‘课堂+现场’的模式,让学员感悟长征的艰辛。”冕宁县委*校副校长罗珺说,这不仅满足了*员干部*性教育的需求,也吸引游客到此打卡。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中复村被誉为“红*长征第一村”,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域。长汀县出发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煜表示,中复村的红色旅游助推南山镇百香果采摘游走上快车道,带动中复村红*街农村电商一条街发展,使当地特产广为销售,年村民人均收入1.86万元,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