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本土作家,有上百万字的小说、报告文学、电影电视剧本发表。近年来马老主要从事道教文化、水利文化研究,潜心发掘都江堰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积淀,有《青城山道教志》、《青春杨柳河》、《月是故乡明》等作品问世。
青城山的范围和特点
我们现在常说的:青城山三十六峰、一百零八景,周匝八百里。其实是个小青城的概念。我们的青城山在前人的记载中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北周宇文邕在《无上秘要的道经中说:青城山周围二千里。前蜀徐太亨在《青城丈人祠庙碑》中说:夫丈人山者,周围二千七百里。这些说法可能有些概念化。一直到了宋代,一本地理学的专卜著《方舆胜览》出现了。在这本书里,明确地界定了青城山的范围:左连大面,右接鹤鸣,前临狮子,后忱大隋,诸山络译,不一其名,要皆青城山之峰也。翻译成白话就是青城山左边与赵公山相接,右边与鹤鸣山相接,前临岷江,后靠川西北高原,凡是这个区域内的山脉不管有名无名,都是青城山的支脉。这个范围就大了,就是说整个岷江以西,西岷六顶以东,寿溪河以南,出江以北,都是青城山的地盘。按照近代的行*区划,古代的青城山横跨今天的都江堰、崇州、大邑、汶川、邛崃等5县市,至少是个地级市的范围了。
唐开元十八年,唐玄宗李隆基将清城山改为青城山。虽然仅仅是一字之改,却带来了青城山意境的改变。青城山的特点是幽,但幽和青是无法分离的。青城山的清幽,出乎自然,清秀空灵,给青城山营造了一个仙山氛围。诗圣杜甫来游青城,青城山的青幽彻底征服了这位诗歌大师,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千古名句。值得一提的是,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来游青城山,这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乱,即安史之乱。诗人杜甫避难入蜀,在成都浣花溪外修起草堂居住,可以说是国恨家愁,穷困潦倒到了极点了的。他以一种愁苦的心态来到青城山,青城山用她的大度和幽美迎接着诗人的来临。当杜甫一步步走进青城山之后,他心头的沉闷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欢乐和欣喜。在青城山中,杜甫完全被青城山的魅力所折服,在青城仙境般的环境中,他甚至连口水都不敢乱吐了。青城山的幽,在杜甫之前就有不少人感觉到了。后来,陆游、钱起、贾岛、杨慎等各个时代的诗人,也从不同的角度用幽来概括青城山的特点,形成了历史的共识。但系统地诠译和说明青城山的,则是吴稚晖。年,吴稚晖来青城,写下了如下对青城的评价:顾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嵋皆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的特色。
青城山的第二个特点是城,城市的城。以山名城,在中国恐怕只有青城山了。最初一看,还觉得有些牵强,但仔细一研究,才发现其中是大有内涵的。关于青城山城的来历有两种。一种是来源于历史。古籍中记载说青城山是蜀国祖山,是开明氏的发祥之地,所以山海经称青城山为成都载天山,意思是蜀王在这里成都后才得到蜀地。学者王家佑老先生在《青城道教仙源录》中说,最初的成都,就是青城都,就在青城山。无数的记载说明:在古蜀国发展的过程中,蜀民最早的居住地是西山,并在这里成了部落联盟。在古蜀国向平原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以青城山为祖山根据地的,因此,青城山中有城垒居地,这是青城山的来历。
另外一种城的说法来源于自然和物侯。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三十六峰在青城山储福观,天仓诸峰屹然三十六。这三十六峰,壮若城垣,拱卫天仓,故名青城。又有前人评说青城的城是:青翠四合,壮若城廓,故名青城。
这两种说法,一种是由历史文化传承而来的,一种是由客观物貌而定论的。不管那一种说法是否准确,但青山为城确实是我们青城山独有的特点。
道教为什么选择青城山创道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人类进步而产生的精神支柱之一,就是信仰。在天下名山之中,张陵以一百零三岁的高龄,为什么要走出他修练了数十年的邙山和江西云锦山,风尘仆仆地走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目标直指青城山而来呢?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青城山的知名度吸引了他。早在开明氏和杜宇时代,蜀民就把青城山看作了神仙之山,当时,历代古蜀王祭视山川,青城山就是祭祀的圣地。因此,青城山昆仑下都,神仙都会的盛名早己形成。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朝统一天下后,将全国的名山大川编排成序,按一定的要求来规定祭祀的级别,青城山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由皇帝亲自禅封的国家级的名山。
二是巴蜀的历史文化深厚,有着原始巫教、*道和仙道的基础。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过: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意思就是说蜀国的历史悠久得不得了,四万多年后才有了中原的文明。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是准确的,但巴蜀的文明程度确实在很早以前就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广汉的三星堆、成都的金沙遗址、郫县的高墩遗址、都江堰的芒城遗址都是证明。当时,巴蜀的巫教和仙道都非常盛行,有蜀中八仙之称的容成公、*谷子都曾在青城修行。因此,巴蜀的青城山无疑被张陵视为了最佳的创立道教的地方。
三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汉*权已岌岌可危,而巴蜀之地相对说还是比较安定。
四是巴蜀物产丰富,巴蜀人民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有利于道教的创立。基于以上条件,张陵才会义无反顾地来到青城山。他是有备而来,当他来到青城山之后,便写下了《老子想尔注》、《道书二十四》等著作,为创立道教准备理论依据。之后,他大量吸收了蜀人巫教驱*避邪之术和对原始*神崇拜的礼仪,创造出了一套其备浓厚宗教色彩的仪轨和教规,建立了最初的道教社团。这时,道家才结束了长期松散和个体化的状况在青城山正式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宗教。所以说,道教的创始是源于*帝、发扬于老子,成教于张陵。也就是说,道教的创立,是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准备期的。张陵在不断地对*、老之学进行发扬、丰富,又对巴蜀巫教*道进行改造和融汇之后,中国的国教,道教便诞生了。
任何一个宗教的创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学说,即经典著作。二是要有以宗教领袖为中心的社团。张陵入川之前,曾在邙山和江西云锦山修行,但他以上地区进行的主要活动是练丹,据有关史料上记载,张陵在云锦山练大金丹,丹成而龙虎现,所以云锦山更名为龙虎山。至于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宣传说自己是道教发源地、天下道教第一山等等,我们根本不用理会。因为,只有我们青城山,才是真正的道教开宗圣地。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自豪地宣布: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之地,发祥之地。
马老读城|青城山与道教文化2——道教与古巴蜀文化有什么关系敬请期待
图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