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博物学文化论坛于年10月23~24日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博物》杂志圆满举办。本届论坛受疫情影响,去年延期至今;为了严格遵守有关防控要求,本次论坛也严格限定了人数;但通过网络直播(微博
植物眼)的形式,仍然有8.5万人次观看了开幕式、主场报告和分会场报告。本次论坛开幕式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保*教授主持;作为本届论坛主办单位的领导先后致辞,他们是:《博物》杂志主编许秋汉先生,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张劲硕博士,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刘孝廷教授,《自然辩证法通讯》副主编王大明教授。国家动物博物馆原馆长孙忻先生、《博物》杂志编辑部主任刘莹女士等嘉宾出席。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徐保*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解焱副研究员、四川大学王钊副研究员分别作了主会场的特邀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孝廷
刘孝廷教授的“走向第二开端的博物学”报告,以“人类世已入末世”这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为开场,客观地叙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类文明所面临的危机;再以“文明转向的拐点”进行转折论述——我们处于文明的转折点,我们不指望文明的错误能够立刻得以纠正,出了黑暗期进入新开端,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引出“博物学的作为”,阐述进入新文明时代,博物学的重要性,回归和回应论坛的主题。
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
刘华杰教授的“推动当下中国博物学文化发展的几个命题”报告,分别从七个方面进行问题的讨论——1)博物学的地位与自然科学之关系问题;2)中外博物之差异;3)博物视野与活动阶数;4)直接生产地方性知识;5)生物多样性认知、鉴赏、保护与自然研学;6)博物出版规划;7)着手重构中国古代博物学史。刘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代博物学发展的一些弊端与问题,而我们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博物学一定会越来越好。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
今年的云南亚洲象北上事件,东北虎“完达山一号”事件等,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云南刚刚结束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也让“生物多样性”这个词再次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