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领域的“里子”和“面子”文化
中国人一直有一种双面人生,或者说双面文化,也就是里子和面子。文人不屑谈钱,谈了就伤其清高;商人必须谈钱,不谈就失去了人生意义。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爱钱的民族之一,但嘴里却说钱时而喜欢言它,很隐晦;古有“笑贫不笑娼”的文化。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如何选择而已。谈钱与不谈钱,没有什么高尚不高尚的,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网上流传了这段话:“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本人还是很认同此逻辑和观点。“利”不可不争,但合法合理,保住底线;“名”不可不要,但不可太张扬、太高调,多做点好事。
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章“货殖列传”。这句话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指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摘录部分内容:“国学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来源于百度词条)
人活于世,追求名利是一种常态。一个人想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想要让更多人了解、尊重,这样的“名”是每个人需要得到的;这符合马斯洛理论中的“尊重需求”。
一个人想要通过努力累积财富,改变自身的条件,个人的生活,这样的“利”是每个人必须追求的;这符合马斯洛理论中的“生存需求”。
“名”和“利”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人们会说“名利害人”,是因为有人过度地追求名利,以不正当或不合法的方式得到名利,换言之,害人的不是名利,而是自己的贪婪,没有底线思维或道德底线。
延伸至资本市场中来,作为投资者,特别是一个合格的、成功的投资者,前提就是理性。特别是要正确看待“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如果一直没有实现可持续的稳定盈利,一定要有“行有不成者,皆反求诸已”的勇气和决心,持续查找自己的不足,改变思维模式或操作方法,那么“面子”自然而然就有了。
如果一直没有实现可持续的稳定盈利,还在一味维护自己所谓在人前或人后的“面子”,死不认错,一味坚持所谓自己认为正确的投资方式,实际上从成功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种“南辕北辙”的方向错误,就是自认为有心理层面的“里子”(其实“里子”的实质内容只有自己及家人才清楚明白)或自我感觉良好的“面子”(其实“面子”仅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社会尊重需求”,表现在心理层面;从生理学讲,就是多巴胺在起作用,产生了愉悦感而已),其实都是“掩耳盗铃”罢了。因为我们投资者不是来股市做慈善,而是投资赚钱,这才是实实在的“里子”和“面子”。
耐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