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如何赋予乡村的地方产品更高的文化与经济价值,让它们在当下能够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欢,从而让村民继续加工与生产,是乡村经济与社会复兴过程中的难点,也是突破点。近年来,浙江松阳从拯救老屋、特色工坊建设等工作入手,植入多元产业,激活乡村业态。采取“建筑针灸”策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供销系统完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系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本文梳理了松阳的四个乡村工坊,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行参考借鉴:松阳乡村工坊分布图
1.米酒工坊米酒工坊位于松阳大东坝镇山头村,当地的米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工厂位于村口的一处下沉式场地上,地下室是封闭的酒窖,地面一层兼具生产和参观需求,二层则是开放的平台。
▼项目鸟瞰建筑形式体量和周边的民宅楼房呼应,采用混凝土建造。拱顶结构成为空间的竖向标识,在不同标高上形成逐渐退减的空间密度。根据功能需求,墙面围护采用当地常见的镂空红砖墙,强调了拱顶结构形态。
▼项目外观概览结合场地特征和功能要求,地下一层作为藏酒的酒窖,和道路衔接的地面一层为生产空间,生产的序列沿着场地线性延伸:浸米、煮米、发酵混合、过滤、挤压、杀菌、产品包装。这一系列的工序形成了建筑整体的空间韵律。同时,一条平行的遮阳步道为参观者提供了参观走廊,也为村民提供了开放的公共休息廊道。▼地面一层主要生产空间▼煮米操作空间▼二层空间米酒生产在传统手工酿造工艺基础上,配备了现代化的过滤、杀菌、灌装系统,新厂生产的米酒可销往省内外市场。
新的米酒工坊整合了原有的家庭工作坊,搭建了一个可标准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的联合空间,以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地下封闭酒窖建筑面积:㎡;占地面积:㎡(摄影师:王子凌)2.豆腐工坊豆腐工坊位于松阳县大东坝镇蔡宅村,以各种豆腐产品为特色。传统家庭作坊制作的豆腐无法达到食品认证的标准,销路并不广泛。现在的豆腐工坊在村级成立了原材料和加工户的合作社,使得传统豆腐制作工艺的品质得到了提升,整体运营由合作社完成,村民成为了直接受益人。现在也有不少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蔡宅村场地环境▼项目概览豆腐工坊的建筑与村庄环境融为一体,顺着地形原有的趋势,从村口绵延向上。工坊的车间功能按照生产的工艺流程沿地形阶梯向上。在空间上由原料准备区,磨浆区,煮浆区,炸制区,摊晾区及品尝区等六个功能区组成。
工坊内的所有生产空间的设计以及设备的选用都达到食品安全检测的标准,保证了豆腐产品的质量。从而工坊的产品能够在大城市的超市中售卖,这也使得村庄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提升。
▼生产空间建筑的一侧设有供游客参观的通廊,游客可以顺着楼梯按顺序观看到豆腐制作的整个过程,最后到达最顶端的品尝区。这里不仅可以尝到新鲜出炉的豆腐,也能欣赏到溪水对岸历史村落的美丽景致。工坊整体采用木装配结构,在实现现代工坊生产目的的同时,也与村庄内传统的榫卯结构房屋相呼应。
▼通廊光影▼品尝区工坊不仅作为生产空间,同时也是蔡宅村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展示空间。前期,工坊已经接待了几批学校小学生,参与体验豆腐的传统工艺制作。
▼工坊空间建筑面积:㎡;占地面积:㎡(摄影师:王子凌、姜晓东)3.油茶工坊油茶工坊位于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横樟村,工坊采用传统木结构和夯土墙建造,内有一个水碓子和两套木质的榨油机。年10月,工坊进行了扩容改造,成为村民和游客共享的山茶油制作工坊和体验休闲空间,同时延续在传统村落改造中的建筑针灸策略。▼工坊概览项目保留主体建筑和室内的木制设备,空间向外扩张在侧面形成厨房和产品包装空间,室外的休闲凉亭提供了面向山涧的观景平台,外圈扩建部分包裹围绕老工坊,外墙直接使用溪涧卵石,作为周边梯田和溪水自然景色的延续。
石墙沿用当地常用的做法,即将卵石对半剖切砌成平整墙面,同时暴露卵石内部质感和颜色,和老旧的夯土墙形成对比,在工坊新旧层次间不断创造里与外的转换。
▼工作和生产空间屋面的高低变化不仅标识出不同的空间功能,同时也将自然光引入各个空间。工坊改造全部采用当地的材料和建造方式,这也使得建筑更好的融入当地环境并且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实现。
建筑面积:㎡(摄影师:王子凌)4.红糖工坊红糖工坊位于松阳县樟溪乡兴村,红糖是重要的村产业。这里的村民至今保留着古法工艺制红糖的传统,已有上百年历史,但是原有的红糖家庭作坊,基本是由简陋的轻钢棚架搭建,管理杂乱无章,而且卫生条件不好,也构成村里的火灾隐患。▼场地环境▼鸟瞰建筑现在的红糖工坊传承了村庄内核的文化传统元素,体现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也展示了不同于其他古村落的独特特征。红糖工坊兼具红糖生产厂房、村民活动和文化展示,是衔接村庄和田园的一处重要场所。
红糖工坊中的生产活动也是生活现场,视线开放的空间设计,让生产现场如同戏剧表演现场;其对外、对内均是对场景、田园和现场的展示。工坊强调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可谓是活态展示的博物馆。工坊的表演性、展示性赋予了它“舞台”的性质,既是村庄生产活动的舞台,也是乡村生活、田园诗意叠加的舞台。
红糖工坊建筑体量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侧与甘蔗地相邻由红砖围合,成为甘蔗堆放和后勤服务区,南侧向村庄与田野打开,成为开放的红糖生产展示区。三个挑高的轻钢体量分别作为:休闲体验区,甘蔗堆放区和带有六个灶台三十六口锅的传统红糖加工区。环绕这三个区块的线性走廊,成为红糖生产剧场的环形看台和参观流线。
红糖工坊投入使用后,不仅极大改善了传统小作坊式脏、乱、差的生产条件,使传统红糖加工走向产业化加工的道路,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吃—品红糖、住—红糖特色民宿、游—甘蔗田风景,购—传统红糖产品、娱—体验红糖加工”的红糖旅游系统,提高村民收入,增加村民文化自信;而且成为了村庄的公共文化场所,已经举办多场木偶戏演出及体验传承活动,这也是拓展工坊功能作为剧场空间的设计意图的体现。
▼生产展示区北侧后勤服务区用红砖作为封闭的围护体系,与生产展示区结构脱开,和功能的属性相对应。部分非结构的墙面作镂空处理,既可保证私密性,又可在视线上与外面自然景观相连。
建筑面积:㎡(摄影师:王子凌、韩丹)来源:建筑周编辑:詹晓东审核:夏雨
——
关于举办第五期双碳能力建设培训“零碳精英班”的通知*点击链接了解课程详情:关于举办第五期双碳能力建设培训“零碳精英班“的通知经典案例?从中外4座城市的实践案例,解读“1米高度看城市”是怎么回事?
经典案例?为什么“吃喝玩乐”能成为科创集聚区的“灵*”?
经典案例?“公园城市”、“海绵城市”、“数字城市”:未来的“地下城市”又该是什么样子呢?
喜欢就请点个“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