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古代凉州的地理范围与河陇文化
TUhjnbcbe - 2022/1/31 9:39:00
刘*连挂号多少钱 http://m.39.net/pf/a_9392374.html

1.凉州的地理环境

我国受东亚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西北地区远离印度洋和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使西北地区的湿润程度越来越低,来自太平洋的潮湿气流一般只能到达天祝县境内的乌鞘岭,因而乌鞘岭是河西走廊在地理学上东端的标志。

过了乌鞘岭,就是漫长的河西走廊,一直到星星峡,长约一千公里,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文学作品中这一家喻户晓的诗意描写,巧合了玉门关在地理学上确实是河西走廊西端的标志。河西地区由于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距离海洋遥远,降水偏少,形成的河流也不能流到海洋,只能封闭在内陆,最终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

走廊内由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形成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形成三块较大的绿洲,即武威绿洲、张掖绿洲和酒泉绿洲。河西绿洲面积不足整个走廊的10%,而大多数地方是极度干燥的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降水少,晴天多,空气洁净而透明度高,日照时间就长。在这种气候、地缘、地貌的合力推动下,干旱、少雨、多风和地广人稀是河西的特点。

河西绿洲东连中原,西接西域,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融合区。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以辛勤的劳动和空前的创造力追求着自身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创造了与河西自然环境相适宜的独特的文明成果,使地理学上的走廊变成了一条经济走廊、文化走廊。

2.凉州的地域范围

唐代以前,凉州的地域范围要大于河西地区,而河西地区的地域范围也不等于河西走廊。今天地理学上所指的河西走廊只是历史上河西地区的一部分。

由于河西自成一体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历史上的河西一直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区域。就空间范围而言,河西各地山水相连,有着相同的人文特性和相似的自然风光(地域环境),加之历史上长期稳定的行*区划,相同的历史渊源、经济条件、民族构成,即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而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因此,在许多学者的论述中,“凉州文化”或“河西文化”其含义是基本一致的。所以,通常人们把河西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历史地理区域和文化单元。可见,“凉州”一词并不仅仅是一个行*区划名称,也不单指河西走廊,而是河西和西部边塞的一个代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河西乃至甘肃共有的精神财富。

在一个偌大的地区(凉州),总得有一个*治中心。经过长期的改朝换代、区划更迭和自然选择,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脱颖而出。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说:“在中古时期(具体说,是公元2世纪至6世纪,甚至7世纪),凉州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意义上的三大据点之一……凉州这个据点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偌大一片大西北,总该有个中心吧,人们就选定了凉州”(《武威历史文化丛书·总序》)。此处,“偌大一片大西北”指的是中古时期的凉州,是一个特大范围的地区;“人们就选定了凉州”,“凉州”指的是特大范围凉州的治所武威。

3.凉州的时空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都发生并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即地域性和时代性。凉州文化的地理特征即空间特征已如前述,而从时间特征看,凉州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包括深受其影响的游牧文化、青藏文化、西域文化。从上古原始文化到近代文化的各个发展阶段,河西各地所经历的情形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汉武帝发动针对匈奴的河西战役胜利后,设置河西四郡,奠定了河西地区城镇分布的格局,河西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中原王朝的行*管辖之下。从此,丝绸之路开通,河西历史的封闭之门被打开。可以说,这是凉州及凉州文化产生的时间界限。自此以后,河西四郡的行*区域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同时,中原先进的*治文化逐步向河西文化区传播,使河西地域文化又逐步融合于中原文化。尔后,特别是十六国时期,随着中原战乱的加剧,许多中原世家大族为逃避战乱,纷纷向河西迁徙,一时之间,这里成为北中国的安居之地。中原世家大族和大量流民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使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相互融合,创造了与河西自然环境相适宜的独特的人类文明。

在河西地区,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窦融割据、五凉建*、北朝(鲜卑)统治、大凉称制、吐蕃占领、归义*节度、西夏立国等,河西各地始终是作为一个整体,在*权更迭、民族融合、宗教传播等历史文化事件中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荣辱与共、休戚同享,所表现的时空特征尤为突出。这是凉州文化或河西文化构成独立的地域文化系统的一大特征。

4.秦凉之地与河陇文化

古代的甘肃又称“秦凉之地”,即*河以东多以秦州(今天水市)为中心,*河以西多以凉州(今武威市)为中心,简称为“秦凉之地”。又因地处陇山(六盘山)以西而称为“陇西”、“陇右”。古代以西为右,陇西、陇右同义。唐代置“陇右道”,即成为古代甘肃省的特称。今人说陇右,一般指陇山以西、*河以东地区,即“秦凉之地”中的“秦”,一般不包括河西地区。

根据地域范围和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甘肃文化一般称为“河陇文化”(河西与陇西的简称),再细分可划分为陇右文化和河西文化。

陇右地接关中,古代属关陇地区,经济条件较好,自然环境相似,降水多,植被完好,无沙漠戈壁,较河西地区要优越,同时也是华夏文明、周秦文明的发祥地。关陇地区在文化上一脉相承,处于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战略要地。因此,在文化传承上,陇右文化多接近于秦文化,所以有些学者把陕甘地区的文化称为“秦陇文化”。年,经国务院批复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区,其范围包括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和甘肃省天水市,以及庆阳、平凉、陇南地区,其历史依据就是秦陇文化圈。

河西文化则多异于秦文化,通常情况下不纳入秦文化研究范畴。一般而言,河西多指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而凉州既是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的概念,又是行*地理、文化地理的概念。历史上,凉州的地域范围时大时小,古代的许多谚语、民谣,如“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凉州大马,走遍天下(横行天下)”、“烈士武臣,多出凉州”等等,这里的“凉州”所指范围是整个河西乃至大凉州,绝不是专指今天的武威市或凉州区。酒泉市*广场的12根文华柱上,有两根分别刻着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显然,《凉州词》中的“凉州”,包括酒泉、居延(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一带)在内的河西地区。

许多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在他们的著作和论述中提到的凉州,大都是指整个河西地区。“凉州曲”“凉州词”“凉州歌”“西凉乐”“西凉伎”“凉州人士”“凉州高僧”“凉州石窟”“凉州大马”“凉州春秋”等以“凉州”命名的文化现象,并不专指今天的武威,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河西地区或超越河西的一个范围。

作者简介王其英凉州文化学者。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教育和**工作,曾兼任《武威市志》总编。编著出版《武威金石录》《西部明珠凉州》《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历代咏凉诗选析》《武威特色文化述要》《武威少数民族述要》等多部著作;编辑、修订、通稿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20多部。荣获甘肃省地方史志先进工作者。

欢迎分享感谢鼓励王其英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凉州的地理范围与河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