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让海派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弘扬光大
TUhjnbcbe - 2021/12/26 23:06:00
QQ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jiepai/12746.html

(按)这是参加01年上海市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提交的年度论文。

一、海派文化的源泉和灵*(一)本世纪初上海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海派文化奠定基础

现在,有不少专家、学者十分留念中国,尤其是上海在年到年的那段“*金岁月”。那个时候,正是民国结束*阀混战、日本还未全面侵入中华大地,全国兴起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辉煌时期。其实,若从海派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史看,我们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到0世纪初的那段历史时期。

由美国传教士汤姆森所著的《北洋之始》(年出版)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爆发时期的中国感受:

在“第三章中国的工业和商业”中,这样描述:“很多城市都以私股方式建立的商会会馆,而且有专人负责管理。这里有会议室、陈列室、饭馆、戏院和休息室------。正是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系,让中国人明白议会和国会是可行的。除了曾留学国外的学生之外,会馆的商人在中国很具代表性的*治群体中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第二十章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中,描述到:“中国出现了许多非常活跃的报纸,甚至用英文出版,包括天津的《时报》;香港的《德臣西报》、《士蔑西报》、《孑孑刺报》和《华字日报》;上海的《新闻报》、《申报》、《时务报》和《时报》;汉口的《邮报》;厦门的《官报》和《时报》;福州的《福报》;当然,还要算上马尼拉的《时报》;新加坡的《自由报》;加尔各答的《英国人》;日本的《编年报。这些报纸都在中国的口岸出版,其编辑都非常进步。------所有通商口岸都兴办了水球、游泳、游艇、高尔夫、板球、网球、马球协会和剧院。”

在“第二十一章外国在中国的殖民城市”中描述到:“北京、汉口、天津、上海、宁波、香港以及中国的其他城市,都有很好的赛马场、俱乐部会所和马厩。------中国中部的女王、长江上最璀璨的明珠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上海常常被称为‘远东的巴黎’。------这里有一个壮观的大教堂、还有一个威尼斯风格的现代化火车站。------上海的英文报纸以其浓厚的知识气息为世人所知,中文媒体则以爱国、进步闻名。静安寺教堂和徐家汇天主大教堂里,有许多外国先驱的塑像。------上海最优秀的教育机构,是美国圣公会管理的圣约翰大学。------上海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兵工厂。------南京路和福州路上有许多非常好的丝绸店。------有许多富丽堂皇的茶馆,漂亮的寺院,还有漂亮的家具店、行会公馆,比如山西银行行会公馆,还有豫园等。------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所有外国银行,中国国家银行和山西银行,在上海都有分行,而且华美银行和轮船公司也都会在这里建立分支机构。”

从以上的史实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在中西文化的强烈冲撞下,上海的海派文化已经在工业、金融、建筑、传媒、娱乐、休闲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呈现出来。乃至到了年前趋于繁盛时期。

(二)1世纪初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海派文化得以再生

年世博会在上海隆重举办。长达半年的盛会,多万的人次,万多场来自世界众多国家的文艺演出,以及几百个中外场馆的文化科技和艺术的广泛交流,使得海派文化,经历了抗战时期、内战以及文革等摧毁性的打击后,又在新世纪初得以焕发青春。

同时,在信息网络时代,海派文化随着国力的逐渐强大,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传播迅速。

海派文化的源泉和灵*就是;中西文化在中国、上海这块特殊的土壤中碰撞、交流、包容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海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一)海派文化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其特有的地位

年,我在徐汇区*协上递交了一个提案:城市文化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的建议。我是这样写的:

徐汇区是拥有众多文化资源优势的中心城区。但是,在几次*协会议讨论中,好多委员感到:相比卢湾、*浦等中心城区,本区能够吸引国际友人和国内游客前来游览的集中性的景点还不多,本区能集聚文化优势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亮点还缺乏。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融合上,缺乏共识,缺乏统筹规划及持续的区域性品牌培育。为此,建议:

1、认真借鉴世博会经验

这次世博会上,有许多城市更新的案例引起我们高度
  是否以外国人居住为主?


  国际社区,至今没有清晰的定义。有学者把其归纳为:大量不同国籍人士生活和居住的场所。从上海发展实际看,有的国际社区,境外人士居住的比例高达90%以上,一般的达到30%,最低的也在15%左右。根据现有规划,徐汇滨江B、C、D三地块总居住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总规划人口约8万。其中,外国人约4人、1户,占5%,海归人士约8人,户,占10%,本土人士约6.8万人,.万户,占85%。


  但境外人士居住达到一定比例并不是惟一标准。笔者认为,主要是看该住宅区是否按照国际社区的先进理念,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基本设施,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多元文化,不同人群、机构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集生活、居住、工作、娱乐等一体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当然,作为国际社区,要具有一定量的外籍人口居住或游学等。


  是否就等于高档住宅区?


  显然,具有高品质的国际社区,不等于就是高价位的高档住宅区。上海城市的国际社区应在充分把握历史纵深感和空间地域延伸感的同时,从国际大都市的高度,打造具有持久活力和领先地位的国际居住社区。


  一是社区功能国际化,社区功能设施的配置多元化,社区功能服务资源的最佳效率;二是社区形态国际化,社区建筑规划绿色环保先,社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人性化;三是社区共治国际化,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探索新型社区治理模式。


  能否沿袭居委会管理模式?


  国际社区从居民来源地来看,可分为三类:一种是居民来源地相对集中的社区;一类是各国人士混居的社区;还有一类是外籍人士有一部分,更多的是拥有海外绿卡的海归华裔,上海国际社区大多属于这类。


  规划建设国际社区,需探索一种中西合璧的新型国际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其共性原则为:一是尊重社区居民的利益表达和沟通权利;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社区服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三是国际社区的各类资源配置应当共享。

三、海派文化的发展及趋势

(一)“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德国展传承了海派文化的底蕴

7月5日—7月31日,笔者有幸受邀参与了由中国侨联、中国西藏网、上海侨联、上海华侨基金会组织的“‘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德国展”活动。我为上海市委领导对这中德民间人文交流活动的重要支持和上海社团机构参与重大外宣活动中的卓越组织,深为敬佩!对我一生中能有幸参与和见证这一服务国家利益的外宣活动,也深感宝贵和难忘。

诚如汉堡市议会议长菲特女士在出席7月7日汉堡豫园展览开幕式上致辞中所说:“在中德建交40周年之际,在汉堡市与上海建立友好城市5周年时,你们来汉堡展出关于西藏的画作,并开展相关的主题交流活动,是正确而充满勇气的决定。”8月4日,中国侨联*组书记、主席林*(赴德展代表团团长)在北京会见上海市委统战部长沙海林时,对上海侨联和上海华侨基金会主办和承办这个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统战部信息中心主任王丕君(赴德展代表团秘书长)认为:也只有与上海侨联(基金会)组织合作,才能够在德国办成这项重大外宣活动,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水平。活动也得到外交部和德国*要及媒体的诸多好评。

本人在德国画展期间,深刻感受到整个活动获得圆满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采用了海外国家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以美术作品的柔性展示方式),二是画展的主办方都以民间组织的面貌出现,容易与当地的民众沟通与交流,三是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在上海与汉堡缔结友好城市5周年时机,在“豫园汉堡”所在地举办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展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度。

这次在德国虽然举办了有关西藏题材的画展,但其实是通过西藏展现了当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经济实力和水平,体现了中国与时俱进的加强与国际交流的勇气和自信,为今后通过开展民间公益性、文化艺术性的国际多元交流,搭建了一个崭新的交流平台,提供了一个借鉴的合作模式。同时,也由于展馆设在上海豫园商城在汉堡的场所里,工作团队主要来自上海各界,因此,也间接展示了上海自改革开放30年来的精神面貌,给德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激情地留言或发表感慨。其中,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单桂秋林女士(其丈夫是著名欧洲侨领单声先生)在参观汉堡画展开幕式后激动留言:荣幸今日来到汉堡豫园,令人深受感动。旅居海外一辈子看到祖籍地上海的经典文化留在此地,实在太兴奋太高兴!

(二)海派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有巨大发展空间

如果说,海派文化的形成,从上世纪特点是由外而内的传播交流;那末,在1世纪,可以主要从由内向外的宣传交流中发展壮大。

1、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需要在国际交流中得以提升

上海在建设“四个中心”,加快成为国际大都市中,也鲜明提出要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而建设文化大都市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使上海“海派文化”的资源和特色,积极走出国门,通过开展国际间的展示与交流,来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上海具有丰厚的海派文化元素、资源特色,如:土山湾文化、海派服装(如旗袍、编织等)、海派表演艺术等,包括有许多非物质优秀文化遗产项目,都可以通过国际友好城市的所在国外交流场所等途径,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人文交流活动。

、上海涉外民间组织,有能力参与海派文化的传播活动。

这次“和美西藏”德国画展,上海侨联和上海华侨基金会,凭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治敏锐性,克服了胆怯和畏难思想,在参与海外重大宣传活动方面,有着许多创新探索。例如:第一次民间与官方驻海外使领馆亲密合作;第一次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友好合作;第一次由侨联系统与其他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第一次由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界别的人员合力组成德国画展代表团。其中,有*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志愿者等;有中共*员、民主*派(九三学社、致公*、民进)、无*派人士;有市人大代表、市(区)*协委员;有侨联系统、社团局、高校、保安、电视台等人员。充分体现了多*合作、多界合作、多部门合作的优势效用。

这种来自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的方式,也受到中国外交部的赞赏,得到海外人士的认可。德国汉堡市的文化部官员朱丽叶(juliadautel)女士在参观画展后,十分坦诚地说:在国际上搞类似西藏题材的画展,你们还尽可邀请一些多领域的艺术家、专家和学者前来进行多元化的交流,让交流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传播和碰撞的好平台。同时,有很多方面可开展国际交流,如经济、文化、技术等。由于我们彼此存在差异,来自多种渠道的沟通就能增强全方位的理解。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超大型城市。应瞄准建立世界级城市目标,大力依托涉外社团资源优势,扶持他们走出国门,加强与海外合作。上海有众多的涉外社团组织,如宋庆龄基金会、上海慈善基金会、上海华侨基金会等,最近几年都在积极参与服务国家利益,拓展民间海外交流。如上海华侨基金会,通过所属“藏文化专项资金”和华侨书画研究院的有力资助,去年与中国西藏网成功举办首届国内“和美西藏”画展,为今年赴德国画展奠定扎实基础。该基金会最近还连续几年,与美国国际领袖基金会成功合作举办了三届“中美杰出青年培训班”,受到美国*要的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海派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