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相遇在海州
HAIZHOU
来/海/州见/风/景聊/文/化
开篇语
海州的龙尾河上接长江,下通大海,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河流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史,海州的文化史也像这龙尾河一样,生生不息,默默地见证海州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现代化主城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文化故事。
海州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祥荣作品
这一期我们带来的是徐习*老师研究的《建国方略》所规划的海州发展,徐习*老师是民盟盟员,民盟省委经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盟连云港市委宣传部部长,江苏海洋大学学报原副主编,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秘书长,现为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建国方略》所规划的海州发展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先生的代表作,是他关于*治、经济、哲学思想方面的力作,堪与任何名著相媲美。《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为中国国民*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孙中山构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是他一生为之追求的理想目标。今读《建国方略》依然能感慨于孙中山先生的拳拳之心。《建国方略》对中华民族振兴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虽然经历百余年的社会变革与发展,孙中山先生为复兴中华所贡献的建国、兴国、富国、强国的思想体系,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今天,连云港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核心区,就源于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海州”(连云港)的规划,有了铁路并且在后来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建设东方大港为连云港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打下了基础。孙中山先生是怎样规划海州发展的呢?换句话说,在《建国方略》中有哪些内容涉及海州发展呢?我们看看《建国方略》的文本阐述。(一)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画》(物质建设)的“绪论”部分就把“交通之开发”作为首要计划提出,提出要建设“铁路一十万铁路英里”、治河(四)就是“导淮”。在“第二计画”之“第四部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中提出的“淮河治理”,就是考虑连云港河道建设与治理的一个方案。文本指出:“淮河出河南省西北隅,东南流,又折而东流,至安徽、两省之北部。其通海之口近年已经淤塞,故其水郁积于洪淳湖,全恃蒸发以为消水之路,于是一入大雨期,洪水泛滥于沿湖广大区域,人民受其荼*者以百万计。所以修浚淮河为中国今刻不容缓之问题,近年叠经调查,屡有改良之提案。美国红十字会技师长詹美生(即詹姆森)君曾献议为淮河开两出口,其一循*河旧槽以达海,其一经宝应、高邮两湖以达扬子江。在此计画,吾赞成詹君通海、通江之方法,但于用*河旧槽及其经过扬州西面一节有所商榷。在其出海之口,即淮河北枝已达*河旧槽之后,吾将导以横行入于盐河,循盐河而下,至其北折一处,复离盐河过河边狭地直入灌河,以取入深海最近之路,此可以大省开凿*河旧路之烦也。”淮河历史上是有入海口的,后来*河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平了淮河下游,当*河再次改道后,淮河就没了入海口。如果按照中山先生将“淮河导入于盐河,循盐河而下,北折直入灌河”的治淮计划实施,除了治淮功效最大化之外,无疑使得连云港可以依托灌河、盐河、淮河、运河而得到舟楫之利,对于连云港发展内河水运以及“河海联运”实属利好之举;孙中山先生的“灌河通淮”计划如果实施了,对于今天灌河入海口处的连云港南翼燕尾港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也将使得淮河沿线成为连云港港的重要腹地,大大延伸连云港港的腹地功能。(二)在《实业计画》“第三计画”之“第四部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中提出:除了北方大港天津、东方大港乍浦(今浙江平湖)、南方大港广州三个大港外,“吾意则须建四个二等海港、九个三等海港及十五个渔业港。”先生计划的四个二等海港分布于中国沿海的南、中、北段,包括:营口、海州、福州、钦州。且将“海州”排在“营口”之后,计划将“海州”建成全国第五的海港。《实业计画》出台百年之后,我们回视孙中山先生的计划,可以感受到伟人独到的前瞻性眼光。今天,连云港(海州)、福州、钦州(北海、防城)早在年成为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港口,营口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运输港,辽东湾经济区的核心港口。关于海州港,《实业计画》的文本中是这样“计划”的:“海州位于中国中部平原东陲,此平原者,世界中最广大沃之地区之一也。海州以为海港,则刚在北方大港与东方大二大世界港之间,今已定为东西横贯中国中部大干线海兰铁之终点。海州又有内地水运交通之利便,如使改良大运河(及)其他水路系统已毕,则将北通*河流域,南通西江流域,中通扬子江流域。海州之通海深水路,可称较善。在沿江北境二百五十英里海岸之中,只此一点可以容航洋巨舶逼近岸边数英里内而已。欲使海州成为吃水二十英尺之船之海港,须先浚深其通路至离河口数英里外,然后可得四寻深之水。海州之比营口,少去结冰,大为优越;然仍不能不甘居营口之下者,以其所控腹地不如营口之宏大,亦不如彼在内地水运上有独占之位置也。”孙中山先生分析了海州建中国二等海港的优势,既处于北方大港和东方大港之中点,又有“通海深水路,可称较善”的天然基础,还有“北通*河流域,南通西江流域,中通扬子江流域”的优势,先生计划“定为东西横贯中国中部大干线海兰铁之终点”,出版于年的《实业计画》到今天整整一百年,这些计划今天正在实现和“超额”实现中,其中“海兰铁之终点”随着年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目标早已实现。今天连云港构建“一带一路交汇点”实际上也是遵循了中山先生《实业计画》的“超额”实践。先生也客观地分析了海州港与营口港之间在“所控腹地、内地水运”方面的差距,真可谓是切中要害,今天看来,尽管有大陆桥沿线十分广阔的“腹地”,但由于多重因素,连云港的“腹地战略”一直难以实施,加之内河水运短板,不能不说是连云港港发展之痛点。先生百年前就指出的,依然是我们今天需要去努力的。(三)在《实业计画》“第四计画”之“第一部中央铁路系统”中,中山先生认为“除本区现有及已计划各线之外,建筑下列各线,合而成为中央铁路系统”,关于这些铁路线,先生用“天地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24个字作序号,规划24条铁路线,其中竟然规划了三条线路以海州为起点,说明先生十分青睐海州。这三条线路即序号为“来、暑、往”的三线:“来、海州——济南”“暑、海州——汉口”“往、海州——南京”,海州东临大海,这三条铁路线分别通向北、西、南三个方向,是非常合理的规划,在这百年的发展实践中均得以实现,只是与先生规划的走向上有细微偏差。看看先生在《实业计画》文本中是怎样规划海州铁路的:海州——济南线此线发海州,循临洪河至欢墩埠(今属赣榆班庄欢墩),转西向至临沂。由临沂始转北向,次西北向,经蒙阴、新泰至泰安,在泰安与津浦线会合,取同一轨道而至济南。此线自海州至泰安长约一百一十英里,经过山东南部之煤铁矿场。海州——汉口线此线自海州出发,西南行至沭阳与宿迁,或与现在海兰线之预定线路相同。自宿迁而往,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怀远与东方大港——库伦线及乌里雅苏台线相交。既过怀远,乃向寿州及正阳关,即循同一方向横过河南省之东南角及湖北之分界岭,过麻城,至汉口。长约四百英里。海州——南京线此线从海州向南至安东(今淮安市涟水县),稍南至淮安。既过淮安,渡宝应湖(此湖应按第二计画第四部整治淮河施以填筑)经天长、六合以至南京。全长一百八十英里。此外,全长一千英里的“海岸线”(用今天话语即为沿海铁路)自北方大港天津至崇明岛,“自灵山卫(今山东胶州、胶南)转而西南,循海岸至日照过山东界,入江苏省经赣榆至海州”,也等于客观上规划了海州至上海线。(四)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振兴发展,对海州的建设与发展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