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文读懂ldquo十四五rdqu
TUhjnbcbe - 2021/12/9 18:34:00

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文化和旅游部编制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正式发布,是指导文化和旅游系统“十四五”文化产业工作的专项规划。

图源:*府网站

此次《规划》中,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等,都延续着《“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继续得到重要体现。

其中,在第四章“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中,《规划》以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群、成渝地区双城文化产业群、东北冰雪特色文化产业带、海峡西岸特色文化产业带等在内的四个文化产业群和七条文化产业带,更具体地阐释了我国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也为“十四五”时期我国贯彻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指明了新方向。

图源:文化产业评论

从“十二五”到“十四五”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体现

近年来,“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在规划中向来是重要一环。

年,在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提出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强调要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局面。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和文化产业特色村。

年,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三大战略”为引领,优化发展布局,其中包括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强调要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并重点提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

年,《“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再次对“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出新要求,包括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文化产业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三点。此外,在具体的文化产业群/带阐述中也新增了成渝地区双城文化产业群、海峡西岸特色文化产业带等新的文化产业区域概念,通过“四群七带”为布局优化提供了具体路径。

其中,“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要求,强调区域文化产业通过各自的资源禀赋与文化特色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包括统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东部与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合作与帮扶。

同时,突出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并对其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而包括川渝、云贵、陕甘宁、西藏、青海和新疆等在内的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则倡导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发展水平;对于东北地区,则强调冰雪特色发掘利用对经济增长的赋能。

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则依据优势发展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产业,如通过建设生态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科技馆等形式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促进文化产业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则倡导对城市老街区、旧厂房等城市“老空间”的改造升级,以及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实现城市更新,带动就业。而此要求的关键正是因地制宜,立足城市资源与产业基础,真正把城市打造成有文化、有特色、有温度的人文城市。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绝非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更不是造城运动,而是人口层面的城镇化。于文化产业而言,则是增添城市文化内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通过城市文化的产业化实现对经济发展的赋能,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产业带动居民就业,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层面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中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的内涵所在。

最后,“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在资源挖掘上,倡导开发包括节日文化、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在内的文化项目,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产业化方面,倡导实行“一地一品”,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培育特色文化企业,并引入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在传播方面,则要与时俱进,采用短视频等新形式带动文化产品的传播与销售。可以说,这是对“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中“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后续发展及升华。乡村摘掉贫困的帽子仅仅是第一步,唯有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实现乡村文化的产业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群七带”

四大特点这样体现

总体而言,此次《规划》中阐释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了“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四个特点,而这在“四群七带”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

01

多点支撑

“四群七带”范围覆盖广阔,多点支撑,串联起我国幅员辽阔的疆土下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东北、西北、西南等多个区域差异化、多元化、互补化的格局。其中,“四群”涵盖了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地区四大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图源:文化产业评论

“七带”则包含了长江、*河、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西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东北冰雪特色文化产业带,及海峡西岸特色文化产业带。

其中,长江文化产业带串联起了长江沿线包括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资源,及上海、南京、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沿线节点城市的文化,强调发挥沿线核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

图源:文化产业评论

*河文化产业带则串联起*河沿线的河湟、河套、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文化产业片区建设。

图源:文化产业评论

始建于春秋时期,为世界上最古老运河之一的京杭大运河,由其串联起的产业带则围绕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培育起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功能区。

图源:文化产业评论

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则以陕甘宁、青海、新疆、内蒙古等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省份为依托。值得一提的是,丝绸之路——这条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细分还可划分为多条,其中“西北丝绸之路”为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

图源:文化产业评论

还有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草原丝绸之路”。

图源:文化产业评论

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以及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图源:文化产业评论

此处的“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区别于草原和海上丝绸之路,以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省份为依托,强调丝路文化产业对西北地区的经济辐射与带动作用。

西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则把目光瞄准川渝、云贵、西藏等省域区域合作,突出西南地区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资源的活态化发展。而海峡西岸特色文化产业带则涵盖台湾海峡西岸文化风貌,包括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以福州、泉州、厦门、温州、汕头等城市为核心,成为两岸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

02

各具特色

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正来源于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由此划分出不同的文化产业群/带,也正是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成为各地文化品牌打造,推动经济开发的宝贵源泉。

以西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为例,据相关统计,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除云南外,西南的贵州、广西、四川、西藏都是多民族省区,因此,于西南地区而言,注重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资源的活态化展示与传承是关键所在。同时,注重以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商贸通道——茶马古道形成的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

而依托于冰雪文化,东北地区则进一步开拓以冰雪文化为基础的文旅形态,形成东北冰雪特色文化产业带,推动包括冰雪体育、民俗表演、冰雪客栈等冰雪文化主题新业态与旅游的融合,完善冰雪文化产业链条。

海峡西岸特色文化产业带则依托海峡西岸地域优势,尤其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文读懂ldquo十四五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