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西文化ldquo多神论rdquo
TUhjnbcbe - 2021/12/4 17:26:00

(一)

“一神教”,有一个内在深刻演绎的、创造万物的、一有百有的最高精神的理念思维逻辑。

所谓这种最高精神的理念演绎逻辑,比如,“我喜欢怜悯,不喜欢祭祀”意思是,如果”我喜欢怜悯”,那么“祭祀”自然就有了,但是,若是把“我喜欢祭祀”放在首位,而不是把“我喜欢怜悯”放在首位,那么不仅“怜悯”没有了,而且“祭祀”也必然会没有。“抓革命,促生产”的思想也可以照以上的逻辑去理解。

这种精神逻辑在物质世界现象认识中是寻找不到的,因为物质世界都是部分的、有限的、暂时的,对物质世界表象思维推理结果,不是有和存在,而是无和不存在。

只有在精神世界推导,才会有“存在”的概念,有“实体”的概念,有“有”的概念。

人类天性的会用理性去概括客体世界,比如,孔子欲“吾道一以贯之”,老子欲去最高的认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道,但是他们尽管是中国人心中的偶像,老子孔子却没有为中国人创造出“一”的真理内容。

孔子想把“礼”作为中国最高精神的“一”,但是他自己都动摇的模棱两可的、自相矛盾的又说,人生道路是“无可无不可”,至于老子的“一”的道,最后是玄虚的“无”。

可以把中国文化对一神教的态度比喻为叶公好龙:老子和孔子都天然的产生了“吾道一以贯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神教的精神概念,但是当一神教的问题如同猫系铃铛成为一个难题的时候,这个人类文化最重要、最难的问题就被老子孔子代表的中国人放弃思考而不了了之了,并且当一神教文化真的来临中国,中国人就如同叶公好龙的避之唯恐不及了。

中国人想创造世界“一”的真理,但是却没有创造成功,为什么?因为中国人停留在物质世界认识的现象层面,物质世界表象的纷繁复杂,相互矛盾,没有逻辑,使中国人的认识理论疲于奔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国人始终没有进入人的精神灵*的认识世界的大门,因此得不到“概念是思维自由创造”的天启。

结论推理:中国人的经验主义认识论,无法为中国人提供一套绝对的上帝神圣般的精神道德信条。

(二)

1,

“我喜欢怜悯,不喜欢祭祀”,是耶酥的精神本质特色,基于此,常见基督徒把《旧约》的耶和华看作威严法律的上帝,把《新约》的耶稣看作慈悲博爱的上帝。

《新约》中耶稣的“我喜欢怜悯,不喜欢祭祀”的思想言行很多,具体的比如他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这里安息日代表祭祀精神,人子代表怜悯精神,人子精神要高于安息日精神,即怜悯精神要高于祭祀精神。

“祭祀”不仅代表法利赛人的律法,也广义代表人类世界的法律,“怜悯”不仅代表耶稣的博爱,也广义代表每个人心中天赋的道德圣灵。

这个思想的推理,就是人的道德博爱精神要高于人的法律精神,也就是说,人类道徳文化的建设比法律文化的建设更加重要。

耶酥这种思想,是对律法高于一切的犹太教的思想革命,是把犹太教改造发展为可供全人类普世价值信仰的思想核心价值观。

2,

年后康徳把“心中的道德律”视为人类文化最高、最重要、最神圣的精神,可以理解为这是康徳对耶稣“我喜欢怜悯,不喜欢祭祀”精神的百分之百的传承。

康德对耶稣这一道德精神的绝对拔高的至尊,有时代原因,当时的洛克、孟徳斯鸠等启蒙思想家把人类的法律文化当作世界最高的精神,而康德站在卢梭一边,提出道德至上的思想,旨在对法律至上的启蒙学者的一种思想补正,这恰恰就是耶稣精神的绝对传承和捍卫。

我这样鲜有的理解康徳和耶稣、孟德斯鸠等如此关系,欢迎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西文化ldquo多神论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