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代所属之中原地区大概是中国*河长江流域及炎*子孙绵延发展的广大区域。中国自古以来民族文化丰盛,少数民族繁茂。不同区域文化自有其发展的文明轨迹,但是相互之间又是众横交错,文化传承意义非凡。
中国民间艺术之:”皮影戏“
说到易经我们首先要说到中原文化,地理位置来说,中国是一个整体的文化区域,打从有神话历史起源开始至今,这个中国的中原文化核心区域作为人类古老的发祥地之说依然是非常清晰的,而说到中原文化,我们必须首先去窥见“道”之起源。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兮,非常道兮”。这个就说明了“道”的来源是一件不寻常的事,这可能跟“天地玄*,宇宙洪荒”有着某些不同寻常的关联。道的这种意义最初就在易经中有所描述。
稍微有一些历史观念和文化基础意识的人应该会有这样的意识。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自成体系,我们称其为“华夏文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已经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中国“炎*子孙”的文化心灵。而这个中国文化的心灵的根基和核心在哪里?我认为在易经那里。那么以下,我要从中国文化之心灵入手描述易经及其对于中国人心灵根基发展与心理分析的核心意义。
万事万物皆以“道”为根本;而所有“根本之道”中最核心的“道”为:
以“师”说为引,尊“师”而重道;
此“师“可以理解为天地之“有形无形”之师;
一、以易演道之文化源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尧舜禹到神农伏羲女娲,这个时期我们认为是中原历史之前神话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心灵沉淀发展的“起始点”。在这个时期,有很多的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的关系是并行的。在这个时期能够留下的历史文献是很少的,但是神话传说就很多。比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瞬定九州,九鼎定中原这些都是重要的历史神话。普遍认为易经起源于伏羲女娲时期,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实际上在这个之前应该也有易经之类的占卜方式用于预测了,比如龟壳占卜。易经是策筹(蓍草)或者铜钱摇卦占卜。这个说明了易经的占卜已经比较先进了。据说伏羲当时画八卦定乾坤,一画开天为太极,太极分出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是最初的所画之八卦就和“道”的关系很近,易经就是揭示万事万物之“道”的规律。我们可以说“以”易演“道”。易经就是道之推演。万经之首,百学之源。我们中国的儒释道医禅宗心学无不和“易经”扯上点渊源。
因本文是“我”之见,这也是荣格分析与中国文化之我见,无论我们说天地文化源流传承,还是说原型系统材料丰盛,我们最终都回到“我”这个主体。那么就要从我对“易”的理解开始。
在我二十多岁读中国文化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本迷惑在众多的“我”和众多的“心”中中国文化特别擅长描述关于不同的我和不同的心的文字。这个不像西方文化中关于“我”之明确性。比如,大部分西方哲学所说之我首先是“ego”。这个之我们通常认为的“自我”。弗罗伊德描述的自我就是这个“ego”。而,荣格描述的,是一个相对更广义的“self”。他们说的自我都非常的明确,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我的描述却可能是很多不同的视觉,甚至不同类型,或者不同种类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子人格”或者不同的“面具角色“或者”原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哲学当中实际上原本是没有“主体我”的概念的。中国的文化的更高境界是“无我”,或者”忘我“,或者可以书写为“吾我”。”无我“,”忘我“、“吾我“带来的更高境界是把“我看作可以变化的,有形无形的状态“。甚至”流动“转换”。”寄情于山水源流“,”寄情于万物万象“,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我们现在常常谈到的“君子”境界,算是这样的境界的一种。君子之境界”闲时独善其身“,”临危事不关己“。从我研究荣格心理学来说,我们能发现,中国文化和哲学中酝酿着深厚的”文化自性“之说。在这里,我们可以根据字面理解”自性“为”自心生“。”自性“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说更接近我们所说“中国文化之集体心灵”是一种“大心”。”大我“。道家曾经这样描述”大心“。如,“大心能容”,“大心体物”,“大心为本”。这个部分就非常的接近荣格心理学所谈到的“原我”这个概念了。这个概念,在台湾来说,被翻译为“本质我“,但,这并非是”弗罗伊德“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所描述的”本我“。而,弗洛伊德的”本我“实际上在描述”本能之我“。或者,我们可以更清晰的说是”性本能之我“。而中国的文化心灵,我认为是集体性的,是一种从文化的源流深处链接到一个”意识精神的主体“。荣格把这个现象理解为”SElF”发展到“self”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心灵”。它是由几千年来沉淀,到现在,它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地层”一般的结构,而,这个结构他支持着我们理解不同的“文化地层”。它由一个“主体自我”代言。
在关于“我”的认识这个问题上西方的哲学和心理学显然比我们更加进步。因为不仅仅由“弗洛伊德”发现了“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的主体关系。更由荣格发现了“本我”,“自我”,“超我”这个恒定的主体关系背后深藏着一种”SELF",一种深厚积淀的“原我“或者“自性”的精神现象更接近中国文化所说之“文化自性”,或者“原我”之“自性”链接。这种精神现象它很像现在的“考古学家”在发现各种考古地层的时候所定义的“文化地层“。这种”文化地层现象“在一些相对于城市或者区域“张力”比较大的地区特别能够凸显出来。比如,在我国的“西安”这个地方,我们可能可以同时发现不同历史文化时期的不同朝代的古建筑,或者古代的泥土层,甚至不同时期的文物。如果,我们把我们发现的“西安”从“邯郸”“长安”等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层和现在联系起来,它可能跨越很多世纪。地层和文化层级的现象学,在某个解读上说明了我们“精神文化层级”的一种保留。那么,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是一个有着“成千上万”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因为,就便是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区域文化,都可能可以追溯上万年。而,我们的“文化心灵”所能唤醒的“自我意识”则是“更加强烈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现在由很多欧洲人特别喜欢中国文化,我认为也跟这个原因有关系。因为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意味着,我们现在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尚存,依然“灿烂”的文明。
这个是懂得“沉淀的文化和民族”所独有的一种“文化影响力”。那是一种来自于”民族文化灵*深处的力量”。
基于这个“认识论”的背景,我认为我们就可以来好好谈一下,易经对于中国人来说的历史文化地位了。
考古中的文化地层
荣格曾经用类似的图层来表示人的文化心灵系的剖面图
二、八卦之象与原型意象之区分
我们中国的文人和术士在研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时候,他们一开始研究是一种“寓情于景”,“寄情山水万物”的状态。这种状态我们用现代心理学翻译一下,可以认为,他们的认识论是“外投”性质的,或者说是“物化”的。并且因为他们缺乏“主体“自我,而无法分化这个”物我“之间的关系。就比如,他们可能象小孩子一样,非常明确的认为,这个“东西”(物品)是我的,那个东西“w品”是你的,这是我的“家乡”那是你的“父母”。所有的“认识”都被打上了,“我”或者“你”。这个使得很多人对世界的认识论难以超越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我们中国近代,最先被中国人接受的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并且在上个世界,中国的哲学几乎,陷入了一种“唯物”还是“唯心“的深刻争论。直到西方心理学的传入,这个矛盾才逐步得到缓解。人们开始理解,现代意义的”心性“概念,是从认识”西方心理学“开始的,准确的说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在这种影响下,我国的一批心理学家如,申荷永等,他们开始从新认识和l理解中国似人文的“虚实”境界。这个才保护和保全了“中国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的文化心性”的品质。否则,可能已经被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时候,一起“破坏”了,然后,很多百姓都坚定的认为,共产主义是“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是”唯心主义“论。而看不到这两者之前相互补充,融合,发展和可创造性超越的部分。也就是更高的境界是“阴阳”“虚实”结合不分“你我“。又归于“混沌”,或者“糊涂”。或者《道德经》所言”恍兮惚兮的融合境界。
这样的文化和哲学境界,源于中国,但却成于西方。很多中国学者,都是由于走出去之后,才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如,余秋雨,许卓云等。以及“爱诺斯”的圆桌会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正是建立在东西方人文文化交流基础上的。
荣格就是通过爱诺斯圆桌会,认识“卫礼贤”近而认识了中国文化,以及“易经”,“道德经”,等中国文化经典。
道德经是既易经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经典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道家,佛教,儒家思想,阳明心学
都和易经和道德经的源头有关系
可以说,这两部经典就是中国文化经典之首
本文未完待续,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中国荣格学院荣格学者陈菁菁
社会人文学者总裁管理与心理顾问
欢迎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