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野三关福娃娃幼儿园创办人向宏茂)
现实中,有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读过什么书,不是所谓的“文化人”,甚至是文盲,是大家俗称的”泥巴杆子“(种地为生的农民,也称“泥巴腿子”),人们戏谑的“老实坨”“老好人”(不善钻营,老实巴交),可是他们却把孩子培养的个个优秀,人人成才,应验了农村的一句俗话“倔娘养巧子”。
反观极少数高学历、高收获、高地位的人,孩子却培养的不尽如人意。
本人从教30余年,一直观察和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泥巴杆子”可以把孩子培养的非常优秀,而少数在人们眼里“优秀”的“文化人”却把孩子培养的不尽如人意呢?
难道真是什么“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在起作用?这里面有什么密码需要我们去解读?
我造访过恩施崔坝一家农民,父亲是普通电工,妈妈在家种地,偶尔在国道边卖点包子馒头补贴家用,他们养育了四个女儿,老大毕业于湖北经济学院,其余三个孩子均是双一流大学毕业,现在,这家人有六个博士后(含三个女婿),让人羡慕不已。
清太坪有一*姓人家,养育三个儿子,爸爸妈妈都是“泥巴杆子”,80年代的时候,为供三个孩子读书,每年的年猪只能留些过年之用,其余的全部卖掉,以便为孩子们凑学费,据说,当年家里能变钱的东西基本都卖了,最大的财富就是堂屋墙壁上满满当当的奖状,当人们走进他们的堂屋,都会肃然起敬,透过堂屋的奖状,能够看到这家人幸福美好的未来。后来,三个孩子个个读大学,有个儿子在南京担任某银行行长,两位“泥巴杆子”的老年生活幸福安康,倍受邻里尊敬。
关于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的父母,培养孩子不尽如人意的案例太多,不便例举,想必读者一口气也能举好多的例子。
我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泥巴杆子”,又没有什么“文化”,他们能够把孩子培养的非常优秀呢?几十年的观察与思考,我发现那些“泥巴杆子”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他们拥有真正的“文化”,他们拥有真正的善良,来自良好家风浸润的教养,懂得感恩的品德,吃苦耐劳的精神等,这些品质,便是“泥巴杆子”培养孩子的密码,没有说教,也勿需说教,孩子们生于这样的家庭,是一种幸运,虽然,他们的童年少了些物质财富的保障,却拥有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的滋养。
这便是“泥巴杆子”养育孩子的密码。
密码1:善良
有些“泥巴杆子”是极为善良的,如,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不管哪里,只要发现路上有个坑、一个障碍物,总会弯身子填好坑,消除障碍物,为的是为了方便后来人。
房前屋后的墓地,不知哪朝哪代,姓甚名谁,“泥巴杆子”见墓头下陷、围石倾斜或遭破坏,都会添上一些新土,砌整围石,进行修复。
房前屋的杮树,每到秋天,满树灯笼,硕果累累,“泥巴杆子”不会把杮子全部摘下,总要留一些供鸟类过冬,其它的果树,也不例外。
“泥巴杆子”的团年饭肯定不是最丰盛的,但他们有一个善举,肯定是大户人家不一定有的,哪怕有,也不一定有“泥巴杆子”动机单纯,生活再怎么困难,团年饭是离不开家禽家畜的,全家吃团年饭的时候,会给狗啊、鸡啊、猪啊、羊啊什么的,通通改善生活,“泥巴杆子”会告诉孩子们:“人畜一般啊,不要亏待了牲口。”
“泥巴杆子”往往还显得有些懦弱,常有被左邻右舍欺负的现象,但从不与邻为敌,不争田争界,积极参与修桥补路,他们常说:“争田争界,田在人不在”“修桥修路是为孙子积阴德。”
是的,那些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泥巴杆子”,不可能有捐款百万的义举,但他们的善良,全在点点滴滴的无声行为里,看似不起眼,但其善良植根于内心,自发自觉,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也不是为了拍照片、搞宣传,自然而然,纯洁干净,善良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命的一部分,出生于、成长于这些“泥巴杆子”家庭的孩子是幸运的,耳濡目染,习得的善良也会浸入骨髓,融入血液,一个人,只要是真的善良,纵然考不了好大学,一生也一定是平安的。
密码2:教养
有些“泥巴杆子”虽然诗书甚少,或者根本没有读过书,但他们可能家教良好,家风纯正,生活中十分有教养。
有教养和有文化是两回事,有的人确实有文化,有能力,学富五车,可是,没有教养。
疫情期间,武汉一位官员对护士辱骂,颐指气使,火了网络,也说明有些地位高的人,是没有教养的。国庆节期间,陕西某高校一位知名的葛教授“火”了,这位在日本留学获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过,千万级别的学科项目带头人——葛教授,竟因环卫女工挡住去路,而向环卫女工挥起了拳头,连踢带踹,边打边叫嚷:“你挣多少钱?我挣多少钱?你敢挡住我挣钱!”
天啊,这是多么“有文化”的一些人,却如此没有教养!
陈道明曾说:“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有的人有文化,却没有教养,有的人没有文化,却很有教养。”
许多“泥巴杆子”确实没有文化,但却非常有教养。
“泥巴杆子”懂得尊重任何人,到孩子的学校,无论是门卫、清洁工、炊事员还是老师、班主任、校长,见到谁,都是以“您”相称,恭恭敬敬,十分谦卑,对每个人都充满感恩之情。对孩子的同学,比对自己的亲儿子还好,谨小慎微,好吃好喝好玩的,只要孩子的同学愿意,什么都舍得。
反观一些文化人,舍得花费请孩子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吃大餐,对校长更是须溜拍马,一副奴才相,可是对门卫、炊事员、清洁工又是另一番咄咄逼人、高人一等的嘴脸。
有教养的“泥巴杆子”尊重人,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亲朋好友借钱借米,他们顾及尊严,从不拿在嘴上;见到乞丐,没有太多的钱施舍,但他们会弯下身子,非常有礼貌的放在乞丐的碗里;对待超市里的员工、医院里的护士、小区里的工人、宾馆里的服务生,他们都是毕恭毕敬,哪怕别人不一定尊重“泥巴杆子”,但“泥巴杆子”定会不改初心,坚持本色。
反观少数高学历、高地位、高收入的家长,给穷人家的孩子捐个书包、一件衣服、几百元钱,得轰轰烈烈,前呼后拥,生怕全世界的人不知道;在上司面前谄媚的令人作呕,在员工和百姓面前,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令生厌;处处显得高人一等,善于经营关系,投机钻营,八面玲珑,自我感觉春风得意,见人说*话,见*还是说*话......
同一个孩子,生活在以上两种不同的环境里,我坚信,“泥巴杆子”虽然给孩子教不了多少文化,但一定会用自己的教养,让孩子也会很有教养,幸福,已经在路上。而如以上那些所谓的文化人,哪怕给孩子可以报最高级的辅导班,上最好的学校,到头来,又将培养一个有文化没教养的孩子,灾难,便是迟早的事。
密码3:感恩
有些“泥巴杆子”是非常懂得感恩的,谁家帮助过自己,接济过自己;红白喜事,谁上过“人情礼”,孩子读书时谁给过红包,送过纪念品;生病了,谁看望过自己,带过礼物......“泥巴杆子”都会清清楚楚,时常唠叨着别人的好,告诫孩子们不要忘恩负义。一旦别人家有什么事情,“泥巴杆子”就会想尽办法去“为情”,以示感恩,否则,内心愧疚,自责不已。
反观一些“文化人”,当了大官,或掌握了什么项目,别人送情是理所当然,别人不送,还会用尽计谋,让其为难,自家有个什么事情,或制造一个什么事情,盼着部下送,别人送太多,或者送的人太多,对于他们来说,“文化人”眼中只有钱了,没有人味了。
有些“文化人”对于别人为其子女好,助其上学,办事,或孩子的老师对其子女照顾有加,均会觉得是自己的本事,毫无感激之情,纵然有,也只是孩子还在读书的时候,只要孩子毕业,孩子的恩师,也便成了废弃的工具。
有些“泥巴杆子”特别容易知足,特别感恩时代和*府,家乡修路了,用上一管清水了,电灯亮了,网络通了,孩子上学免费了,有合作医疗了......常常念叨“哪有农民种田不交税的,哪有农民的孩子上学也可以免费的,哪有农民也可以治病不要交钱的”等等,充满感激,感恩之情难言表,“泥巴杆子”会天天看新闻,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