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媒底读书会第4期
《情动驱力及其文化分析》读书会文字稿分享(上)》(点击链接查看)推出之后,得到不少积极反馈,再次感谢各位师友的支持!同时,由于身为青椒我们时间和精力有限,仓促之后修改文字稿发布后,依然发现不少错别字甚至更严重的错误,也请大家见谅!
上一期读书会文字分享内容,包括“Part1情动理论转向概述与延伸思考”与“Part2劳伦·勃兰特生平与情动理论关键词”,后者关键词部分重点解释“依附attachment”“乐观/残酷的乐观”“具有生成与流动意味的‘They’”,这是我们理解勃兰特这本小册子作《情动驱力及其文化分析》的必要前提,请有需求的同学点击上段链接复习回顾。
由于时间与精力关系未能分享完全,因此在下半部分的文字分享稿中,将继续发布有关于这本书的写作逻辑与影像文本操演的分享,依然如我们所承诺的,为了更好地知识共享,现在分享第一期下半部分的读书会文字稿,以飨无法到场的同仁。
提示:由于时间、精力和篇幅限制,未能全部分享,有些表述不尽完善,也只能以相对简单粗暴的方式表达,请各位师友见谅,并欢迎在后台积极提问互动!
Part
1
“情动鸭子叫呱呱”:导言部分
领读人陈亦水:
不好意思各位同学,理论上我好像就剩40分钟了。其实前面三分之二的分享中,已经大致给大家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我也就当大家都读过了,下面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勃兰特这本书如何在流行文化文本上——尤其是电影艺术——应用情动理论的。
抱歉,在进入之前,我觉得还是要分享一下这本书的写作逻辑,关于欲望与爱。前面提到了,我已经解释了这个关键词,欲望是什么,以及它和依附性、attachment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及爱如何是一种意识形态而非我们作为经验的爱或者爱情。勃兰特认为,欲望是什么,欲望就是依附,就是一种你对于某个人、某个事件、某个场景、某个旋律等等的依附,attachment引起了你的欲望,而欲望最后生成什么?生成的是爱。
而爱这个词是充满悖论的,是不真实的,爱是合乎规范的一种主体性。但是,欲望是不稳定的,欲望通常是乱伦有违背伦理的,通常是一个在你自身的意义依恋状态相关的某种所谓不洁的欲望,它引起的爱又一定是一个合乎规范的主体性,这造成了对你自身的个体的一个压抑和否定、否认,而且同时它也表明了在商品经济深处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就像这本书里所举的各种电影例子,所以为什么这本书关于爱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欲望叙事商品治疗,在此电影艺术作为一个商品,勃兰特认为它是一个情动经济、一种情动产品,它由你的欲望出发、通过影像与叙事来回应你的欲望,同时又压抑着你,给你许诺一个勃兰特意义上的“爱”,我们知道这就是她在《残酷的乐观》里所讲述的“乐观”,就是一个被承诺的一个虚假表述。
好,我们下面正式进入。大家可能看到了,本期海报里,最显著的icon就是那个鸭子,我在最后的读书会海报还笨拙地P了上去。对了,这个电影资料非常感谢数媒系的曹敏华同学!本来在最早的读书会公告里,我给大家在后台关键词回复的资料是道格拉斯·瑟克的那部经典年的《生活的模仿》,因为前面我说过,这本书市面上没有卖的,连数字资源都没有,所以基本上我是拿到译者无私寄给我的这本书的当天,基本上就到了推出读书会预告的日子了,所以我当时并没有仔细阅读,也就大概翻了一下把里面涉及的影片和资源都下载好很着急地发布到后台了。后来是曹同学提醒我这个资源有误,其实应该是比道格拉斯·瑟克更早的美国情节剧导演约翰·斯塔尔年的同名电影。
我在这边不得不做个题外话,关于情节剧,melodrama,或者说在电影研究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似乎不太涉及的,就是家庭情节剧。我记得我在哥大访学的时候,我外导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美国早期电影、无声电影、美国melodrama,她出的melodrama相关书籍,以及关于道格拉斯·瑟克的研究著作都是我们的必读材料,学界很多都是以美国melodrama的家庭情节剧为定型。在国内学界,根据我作为一个不是研究家庭情节剧的有限观察、有限了解,好像年轻人做的没有我年轻时候的多,我记得当时参加电影学博士论坛,年第一次的博士论坛主题关于中国电影现象和理论,还能看到一些关于情节剧的讨论,而之后的论坛无论是选题还是论文就很少看到过了,这两年就全都是技术啊、媒介啊,也是技术转向、媒介转向成为今天的显学,在研究方法上比如计量经济学、数字人文等等,极大地丰富了电影史的研究方法,当然也能发现各种新问题。
所谓情节剧不是一个类型,不是作为genre的概念,也不是一种作为style的风格化的东西,最早它作为家庭伦理剧,反映的是基于时代、基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这主要体现在包括母女关系,例如秦喜清老师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