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线下活动圆满成功,感谢各位同学的到来与互动!正如我们所承诺的,为了更好地知识共享,媒底读书会的青年教师会带领同学们积极整理文字稿,现在分享第一期上半部分的读书会文字稿,以飨无法到场的同仁。
由于时间、精力和篇幅限制,未能全部分享,有些表述不尽完善,也只能以相对简单粗暴的方式表达,请各位师友见谅,并欢迎在后台积极提问互动!
Part
1
情动理论转向概述与延伸思考
主持人王赟姝:
各位好,我们今天的读书会正式开始。很高兴第一期线下读书会来了这么多的同学,这主要基于陈亦水老师和尹一伊老师的两门课程《数字艺术文化研究》和《媒介文化研究》。本来在暑假里,我和两位老师一起商量就觉得怎么才能更好地激励现在的年轻人读书,然后一块去讨论真问题、探讨大问题,就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学科,更重要的是面对当下语境和前沿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决定,以后定期开设线下读书会,基本上是每月一次,同时配合讲座、书单和对谈。
今天我们选择这样一本书,是劳伦·勃兰特生前的著作。我们知道虽然情动理论是21世纪非常重要的理论转向——当然,它的诞生要更早——但是国内对于这个理论的引用和应用还是十分有限,除了汪民安老师的《生产》的德勒兹特辑,就是这本市面上几乎买不到的学术著作《情动驱力及其文化分析》。虽然情动理论对同学们包括我们自己来说都会有些晦涩难懂,但是这本书其中包含很多精神分析的情动个案研究,希望我们能够以此为契机,从情动理论知识地图入手,通过稍后亦水老师的领读,我们可以看到情动理论如何应用的,或者以后我们的写作中如何实践。
好的,那下面我来隆重介绍一下陈亦水老师……(略)
领读人陈亦水:
大家好,我是今天读书会的领读人陈亦水,今天读书的主题就是跟大家具体分享一下什么是情动。我们知道在德勒兹有关块茎的理论,也与今天我们所提到的情动非常想关。何是块茎?比如我们的读书会一直强调的是读书分享,我或者一伊老师或者王赟姝老师都不是中心,也不是权威,而是大家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枝杈,我们共同构成,大家互相影响、互相讨论,就是每个人的知识背景都可以形成彼此交错复杂的路线,我也向在做的各位同学和老师们身上学习,我们成长共生。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成长共生、焕发内在的生命之力呢?这就是今天的主题情动理论,大家看到这本书的标题也使用了驱动力drive这个概念,它是精神分析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词汇,我们也希望每一次的读书会可以不断撞击你们自己的生命,让你们自己形成一个生命之流,无限地生成这种思想的流动性,然后你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学术乃至人生答案。
在正式开始之前,需要隆重感谢不在场的*筱玥小师妹,是她通过自己的工作关系辗转找到了这本书的译者,我们才能找到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冷门到甚至只能在孔夫子网上找到卖过1本的交易记录,其余任何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子资源、甚至我找到这本书的出版社都查无踪迹,因此感谢筱月师妹。更重要的是非常感谢素未谋面的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研究中心副教授周彦华,也是这本书的译者之一,是她无私地给我寄了多本著作,大家要记得如果本书上市,一定去购买纸质版予以支持,在这里表示感谢。
下面,进入正题。我们知道,就像王赟姝老师所说的,情动理论是21世纪的重要理论转向,另外还有媒介转向和技术转向,虽然我们咱不提,但实际上就像MelissaGregg和GregorySeigworth在年出版的《情动理论读本》的序言部分所罗列的情动理论八大分支一样,媒介转向与技术转向的议题同时也被包含其中。……(字数限制,略)
那么,这种情动理论转向为什么这么的重要呢?
首先在于我们要如何去在历史的脉络下去定位情动理论,我们来看本书的第3页译者的表述。她详细进行了情动理论与批判理论三个重要维度的对比。
什么是批判理论?译者在这里指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转向。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人文学术界所使用的几乎所有极具可操作性的理论都来源于此。罗兰·巴特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秩序,那就让我们改变语言秩序吧”。这也是年前后,整个世界的“红色转向”、第二波女性运动、少数族裔解放、反战思潮等的出现,包括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第二性》等也都出现在60年代,当然它跟萨特的关系非常密切,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一切的理论一直息息相关。
所以在这一时期,包括后来当时福柯、德里达等,我们迎来了20世纪人文理论的最后的辉煌。福柯大概是在80年代,曾做过一场对话,他说21世纪是属于德勒兹的时代,也就是情动的时代。
那为什么会有一个批判理论向情动理论转向呢?我先论述一下作者的逻辑。她的三个逻辑中第一点在于批判理论是专注于意识形态的,而情动理论则不同。例如说阿尔都塞的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论述,但情动理论不同在于它是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