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朱伟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空间的关系分析
TUhjnbcbe - 2021/11/5 7:09:00

4月20日,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专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伟华围绕“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助推旅游发展展望”作专题讲座。

“文化空间”也称为“文化场所”(CulturePlac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由于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用语。因此,文化空间的释义必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我们要认识理解遗产,首先需要借助的维度是场所。人是有情感的,时空产生情感,这是一种记忆和场所的混合,事件、人物产生更多的互动。“遗产”是同我们的场所、时空、情感紧密联系的。

一、“文化空间”三义

一是特指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内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及仪式的特定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如龙王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空间,许多祀龙祈雨有关的仪式活动多在这里举行。二是泛指传统文化从产生到发展都离不开的具体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文化空间。如对于划龙舟的习俗而言,特定地段、特定时间内的江河就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三是在一般文化遗产研究中,文化空间还作为一种表述遗产传承空间的特殊概念,可以用于任何一种遗产类型所处规定空间范围、结构、环境、变迁、保护等方面,因而具有更为广泛的学术内涵。

二、世界遗产与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手册》如此定义:世界遗产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突出而典型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对地球环境演变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记录、保存、启示和传承作用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目前,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三大类。

三、文化遗产

年《世界遗产公约》给世界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壁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链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这个定义首次在联合国范围确立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上通过的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它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根据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专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伟华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第期业务知识专题讲座上的部分资料整理)

新时代学习大讲堂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伟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空间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