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专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伟华围绕“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助推旅游发展展望”作专题讲座。
一、文化资源的多样性、文化类型的丰富性
贵州的多民族性、地质地貌的复杂性,造就了贵州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民族文化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类型丰富的特点,并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独具一格,为开发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与产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民族文化的原生态特征
贵州的山地特征和相对的封闭性,使得各少数民族虽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洗礼,却在一定范围内完好保留了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文化提供了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三、独特性和稀缺性
贵州许多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贵州瀑布群、安顺龙宫、贵州“洞穴”资源等是全国罕见自然地理景观;布依族“八音坐唱”、侗族“大歌”等是全国独有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品位高垄断性强。四、神秘性和探知性
贵州具有探知性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夜郎文化”、“红崖天书”等神秘性和未知性文化资源,对当代游客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五、广泛的群众性
广大少数民族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熟悉喜爱、保护传承,如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勒尤、勒朗、高台狮灯,安顺地戏、六盘水彝族火把节、黔北、黔南花灯等都有着广泛深厚群众基础。(本文根据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专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伟华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第期业务知识专题讲座上的部分资料整理)新时代学习大讲堂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