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材料,伴随人类文明的诞生而产生。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凭着对制陶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砖的雏形——“红烧土块”。
这种非天然建筑材料的出现,给人类早期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被广泛运用到当时的居室建筑中,可被称为文化意义上的“砖”。
可以说,“砖”既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文明发展的重要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人类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领域的进步,“砖”的形体不断演化并利于建筑砌筑功能的发展,并且在烧制工艺上也不断得到提高。
于是逐渐出现了更优质的砖砌材料——青砖。
青砖拥有与天相近的色彩,与自然相融的质感,给人素雅、浑厚、古朴的印象。
它具有建筑材料必备的优质特性,也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属性和艺术装饰性。
于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青砖参与缔造并传承着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使其成为一种融建筑功能、民俗文化、民族技艺为一体的多功能性艺术载体。
1
青砖作为一种
建筑砌块材料传承着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砖砌体建筑的出现是人类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伟大演变,它大大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空间形态。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在我国古代,青砖是砌筑建筑墙体的重要砖块材料,由它参与其中的砌体建筑则是我国古代砖砌体建筑的重要代表,它们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
直到今天,很多与青砖相生相伴的传统砌体建筑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完全消失,它们有些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时间赋予给了它们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充满历史文化意蕴的建筑成为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伴随者和见证者。
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传承了我国古老的传统建筑文化。
如享誉世界的“万里长城”就是由石与青砖构筑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砌体工程之一。
历经两千多年这座特殊的砌体建筑向世界展示、诉说着久远的中华文明历史。
而真正意义上的砖砌体建筑出现则在东汉时期。
当时佛教传入我国,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中国本土的建筑文化与外来的佛教建筑文化逐步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建筑形式,砖塔建筑就是这种建筑文化形式的重要代表。
以我国目前保留最为古老的砖塔建筑——北魏正光年间的嵩岳寺塔为例,它由青砖、*泥砌筑而成,虽距今已将近年,但组成塔体的青砖不酥不碱,用其极为强大的生命力穿越在历史的长河中,使这座在结构、造型及工艺等方面极有研究价值的古建筑一直健康地生存着。
到明清时期,砖砌体理筑得到了更为泛的发展,它们被运用于官段、庙字、民居及城墙等建筑上。
这期间出现了许多由青砖砌筑而成的极具传统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如:传统北京四合院、山西民居、徽州民居等,它们体现和传承了我国各个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和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
2
青砖作为一种
重要的物质载休传承着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
青砖不仅仅是一种优质传统建筑砌筑材料,还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的一种重要载体。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古时的人们在审美朦胧的初期,把一些简单的图像符号应用到各种陶器制品上。
随着砖的出现,人们又借鉴绘画、雕刻等工艺和方法在砖这种材料上进行更为丰富和大胆的艺术创作尝试和创新,于是画像砖、砖雕等艺术形式相继出现。
由于青砖自身的文化属性及独特审美,使得后来的画像砖与砖雕艺术更多的以青砖为素材,从而形成了属于青砖文化特质的画像砖与砖雕艺术。
这些画像砖与砖雕的图案或单块独立构成或多块组成一个主题性图案。
它们不仅在构图上、技法上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同时在素材表现的内容上也相当丰富,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民俗文化、经济生活、道德伦理及宗教观念等,具有很强的时代烙印。
这使得它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装饰构件被运用到某些建筑的特定部位,使建筑具有了除功能之外的审美意义和历史民俗文化传承意义,极大促进了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和历史民俗文化的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中就出现了具有装饰性且能代表当时人们审美标准的模印花砖。
此外,在西汉后期随着墓葬文化的发展,带有各种图案的画像砖也被作为墓室壁画被应用到墓室的墙壁中,它们真实、系统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特点与水平;到了明清时期砖雕艺术被大量的运用到建筑装饰部位,从而促进了砖雕艺术的大发展。
在这过程中,人们把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各种吉祥图案与砖雕艺术相结合,如以“福、禄、寿"三星、"梅、兰、竹、菊”、“麟、凤、龟、龙”“鹤鹿同春”、“五福捧寿”等为主题的砖雕艺术被大量应用在传统建筑中,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刻图案或传递着某种文化习俗、或寄托着某种期盼、祝愿和精神情结”。
因此,这些具有文化附着意义的砖雕既展现了我国的历史民俗文化,又使建筑具有强烈装饰艺术性。
好书推荐
《VI设计》
3
青砖作为一种
物质形态传承着我国传统的民俗技艺
无论是的诞生过程,还是作为一种建筑砌块材料在其砌筑的过程又或是作为一种载体在砖雕、画像砖等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中,青砖都积累和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大量而且宝贵的传统工艺经验和民俗技艺。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先民们就发明了还原法烧制青砖瓦而在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的”陶埏卷”中,就记载了传统青砖的制作及焙烧过程。
这些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青砖可以说是在时空中用一种含蓄的形式传承着我国的民族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人们的审美也在慢慢提升,这使得青砖在体型演变、砌筑形式及砌筑工艺上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尤其在砌筑形式及砌筑工艺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如象征“六合”(天、地、四方)的六面体砖块产生以后,砖砌墙体的摆放形式也出现了多种形式,其中以卧砖形式最为常见,而且它的砖缝样式也最为多样化。
青砖砌筑的常见形式
此外,伴随着砌筑形式的多样性,砖砌施工工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创新与发展,并且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具有明显等级分区的砖砌工艺。
"干摆"是其中一种磨砖对缝的做法,也是一种最为讲究的砌筑做法。
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的施工工艺仍会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中出现,如北京香山饭店的室内设计中就大量运用青砖材料,并且采用了"干摆"式的传统磨砖对缝工艺来进行施工。
同样,人们在砖雕、画像砖等青砖艺术中也融入了非常宝贵的传统技艺,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把凿、刻、画、描等传统雕刻及绘画的基本创作手段和技巧应用到砖雕、画像砖的创作过程,并且又创意性地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工艺做法。
如在砖雕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烧活、通烧、凿活、堆活等工艺流程,在画像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雕刻、压印、脱模、先印后刻、先印后塑等工艺做法。
这些工艺不仅对发展育传装饰艺术本身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相关的壁画、雕塑、绘画等艺术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这些民俗技艺以青砖作为载怀,在青砖的制作、砌筑及艺术中得以传承,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按扫码,立即申请试听
4
青砖作为一种
文化艺术形式展现着当代的文化艺术观念
今天的青砖已不再是构建建筑的主要材料,它已经逐渐成为"历史”的一个代名词,但这并不代表它已退出历史舞台。
相反,青砖正以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形式延续着历史文化传承功能。
首先,青砖在传统建筑的修缮和复建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保持传统建筑特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传统建筑的修缮和复建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使用原汁原味的砌筑材料和施工工艺。
青砖在传统建筑的修缮和复建过程就发挥着这样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继续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贡献它的一份力量。
如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地方的古建筑修缮工程中使用的青砖均遵循传统手工制砖工艺流程,每一块青砖都需要严格经过十几道传统工序才能制作而成,以确保与原有建筑的历史文化保持一致性。
其次,传统青砖及其施工技艺已成为一种设计装饰语言。
传统青砖凭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融合了历史、文化与技艺等气质,由它参与砌筑的建筑及空间总能营造出一种古韵犹存的传统文化氛围。
因此,青砖便成了当今设计界追捧的语言和形式符号。
设计师通过创作更具创意的空间和采用更为先进的工艺手段使青砖与各种材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既充满历史文化意蕴又具时代感的建筑及空间环境,为青砖这种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传统材料注入了新时期的血液,在当今的建筑及室内外环境中继续绽放它的光彩。
著名的建筑师王澍就在其诸多设计作品中创新性地大量使用了青砖材料。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青砖外墙
再者,传统青砖材料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类型。
如今传统青砖材料及其艺术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小品等领域的使用,人们更把青砖材料创造成了可品鉴和把玩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又多以中国传统典故为题材。
它们花皱精美、寓意深刻、手法新颖,并且糅合着中国文化精粹。
使其不仅可以品鉴收藏,而且还可以用于特定空间的装置,如青砖系列的浅浮雕、高浮雕以及具有现代气息的肌理砖等均是此类型的艺术品。
5
结语
综上所述,青砖可谓是承载和传承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活化石,它对传统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传统民族技艺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随着人们对青砖这种传统材料的进一步认识,将不断探索青砖更多的功能用途。
因此,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将在青砖这一材料上不断地传承。
真诚推荐
《CorelDRAW基础入门与提高》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达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