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是“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兰亭所作之文,描绘了千年之前的名流高士们风雅集会的场面。此后文人墨客的聚会中,也总或多或少地出现“流觞曲水”的身影。
千年之后,身居四川的李子柒用儿时的旧床,打造了一张流觞曲水的木桌,将这项古老的娱乐活动改良后,以饮茶作“飞花令”的形式呈现在公众眼前。
李子柒曾经在采访中说过“别怕路长梦远,总有星河照耀”,她始终相信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而在她成长为“现象级”的短视频博主背后,也远不止运气这么简单。
“小白”逆袭史
年底,李子柒在表弟的推荐下第一次接触短视频。
那时短视频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过两年,美拍发起的“全民社会摇”和秒拍发起的“冰桶挑战”活动让这一领域逐渐升温,但对比如今的“全民短视频时代”,也只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和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一样,短视频对于李子柒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当听到有机会为自己的小网店引流时,对短视频一窍不通的她选择了尝试。
第二年的3月,李子柒在美拍上发布了第一条“古香古食”系列视频《桃花酒》。这个两分钟左右的视频全部由手机拍摄而成,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不仅画质感人,在镜头画面上也显得十分稚嫩生疏。
这之后,李子柒专门去请教了视频制作方面的达人朋友,在朋友的建议下换了单反相机,为了方便自己拍摄,还专门挑了带翻转屏的。此后又花了块钱买了个三脚架。
一台单反,一个三脚架,一部用来剪辑视频的手机,这便是当时李子柒制作视频的全部工具。
没有学过摄影,不懂相机的使用和拍摄构图,她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相机的说明书,逐个画面地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取景和构图。
没有人帮她拍摄,她就自己扛着三脚架和相机寻找合适的场景和角度,有时甚至需要将相机挂在树上,然后在烈日下一遍一遍地来回按拍摄键,一个镜头拍摄十几遍才达到满意的效果。
不会用电脑剪辑视频,她就将只有16G内存的手机清空,只留下剪辑视频的app,然后将素材压缩后导进手机,对着手机小小的屏幕进行剪辑。遇上手机卡顿、闪退,她只能重新开始剪,一条视频剪上两三天是常有的事。
后来,她又开始在论坛上自学电脑剪辑软件,将每一个操作步骤仔细地记录在备忘录里,一有空就趴在电脑前捣鼓练习。
就这样,对视频制作一窍不通的李子柒,靠着自己的一股蛮劲儿,在短视频的道路上渐渐有了起色。
“导演”的偏执
年10月,新浪曾发布过一支李子柒的专访视频。当时李子柒正带着一位摄影师和一位助理上山拍摄,她熟练地与摄影师沟通着拍摄什么样的画面。
“自己更知道要什么样的感觉”,面对记者对她自己亲自拍摄的疑问,李子柒这样回答道。之后,她又继续去和摄影师一起调整相机的构图角度。
熟悉李子柒的人都知道,她对待视频创作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视频拍什么、怎么拍、怎么剪,她都有自己的想法。
这也是李子柒开始视频创作两年内一直坚持自己单打独斗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此,她的早期视频背后总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经历。
拍摄《兰州牛肉面》时,她一边揉面拉面,一边洗手去按相机的开关键,自动对焦对不上只能一遍遍重新制作和录制。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她整整拍了3天,用了20多斤的面粉。
为了拍雪景,她一个人背着三脚架、相机和两件厚斗篷,顶着高原反应往海拔多米的雪山顶上爬,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下哆着手拍摄。拍完之后便发了高烧……
年5月,在朋友的建议下,李子柒最终决定组建一个小团队。她找到了摄影师帮忙拍摄,按期付费。视频的主题、流程这类内容,仍然要她自己来搞定。
对于李子柒来说,有了摄影师最大的好处就是,她终于不用再在相机前面跑来跑去按开关键了。但对于视频创作所付出的心血,远不比之前的少。
她会为了一个镜头反复拍摄十几次,也会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剪片都凌晨三点。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我自己的作品,很多细微的地方,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文化与“符号”
翻开李子柒“流觞曲水桌”的视频评论区,多为感叹或者惊艳,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这样一张精致的茶桌竟是手工搭建而成。
而这一视频同样也在YouTube上引发了外国网友的广泛讨论。“这简直是工艺设计和建造完美结合的奇迹”、“这不是一个工艺,这是一个杰作”、“李子柒的力量”……
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在李子柒视频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被李子柒的动手能力折服,同时又震惊于视频中承载着古老中国智慧的手工技艺。
一支短视频能够在海外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并潜移默化地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
但李子柒做到了,她用最朴素的中国农村日常打动了世界各地网友的心,也收获了全球1亿多粉丝的喜爱。
而在这支视频发布之前,李子柒的身影曾经出现在联合国国际茶日的活动现场。她一身简装站在台前,向现场来宾分享自己眼中的茶文化。台下坐着的,是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和来自不同国家的驻华大使。
在此的前一个月,李子柒还曾与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策马雪原的女副县长贺娇龙等一同出席第四届中国文旅品牌影响力大会,并获得“中国文化传播年度人物”的称号。
除此之外,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农村致富带头人推广大使、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扶贫大使……这些都是李子柒的身份,也意味着她的影响与担当。
六年前第一次接触短视频的李子柒,可能也从未想过这能够改变她一生的轨迹。细数她成为短视频创作者的短短几年,有短视频领域的更迭交替,亦有无数人投身其中又离开。
而李子柒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也不仅仅是踩上风口和运气加成那么简单。从短视频“小白”到“导演”、再到成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李子柒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且坚定,她用对短视频创作的一腔热忱和虽经历挫折却始终如一的坚守,成就了自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那个“东方美食生活家”。
如今,短视频成为人人皆可的社交工具,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同版本的“李子柒”层出不穷,“李子柒”三个字似乎已不再是人名那么简单,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精神内核的代表。
但对于李子柒来说,她从未担心过会被取代,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我希望我的视频能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的大好河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