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媒学院是辽宁工业大学在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布局的战略发展中,于年新成立的高等文科院系,其前身是始建于年5月的文化传播系。学院拥有广告学、传播学两个本科专业,下设广告学、传播学、大学语文教研室以及现代传媒实验中心、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中心,辽西文化研究与开发中心、图书电子资料中心、辽宁工业大学校园电视台。主要承担广告学、传播学两个本科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及全校大学语文、留学生汉语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新闻宣传等工作。目前学院建设并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辽宁省省级优势特色本科专业1门(辽宁省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唯一);辽宁省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1门;普通高等学校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锦州市广告人才培养基地1个;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校级精品课3门。以省和国家各种专业竞赛为平台,近年来我院学生参赛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多项,仅在十届辽宁省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我院学生先后获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6项,优秀奖40项。省级一等奖69项,二等奖项,三等奖项,获奖数量和层次连续多年位居辽宁省各高校之首。
教育理念和工作目标在办学过程中,文化传媒学院坚持发挥*组织的*治核心作用,注重教师师德和学生品德教育。提出了“教书首先育人,传道优于授业”的教育理念和“以院风促进教风,以教风带动学风,以学风改变考风,传播先进文化,创建品牌院系”的工作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并倡导“以事业凝聚力量,以工作评判高低,以公正化解矛盾,以关怀温暖人心,以境界看待得失。”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院**领导班子团结合作、勤*廉*;广大教师拼搏进取,甘于奉献。学院先后多次荣获学校*建工作先进单位、辽宁工业大学年度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教学工作优秀奖、学生工作优秀奖、大学生创新能力竞赛优秀院系奖等荣誉称号。在年度辽宁省高校广告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全省排名第一。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介绍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面向媒体行业,培养既具有采、写(制作)、编、评能力,同时又能够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面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府宣传部门,培养具有较高*治素养、全面知识结构与国际化视野的行业管理人才与*策支撑人才;面向各类企业组织的宣传、广告、营销、公关、咨询等业务,培养具有创新创意思维、深度分析能力、策划咨询能为、整合传播能力、市场运营能力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与市场研究人才;面向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产业,培养具有新媒体开发利用能力,并且在新媒体内容制作与运营方面具有一定前瞻视野、思维敏捷、勇于开拓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辽宁工业大学于年3月获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年9月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专业代码为:。招生方向为:新媒体技术与广告传播、媒介融合与管理、大数据与信息传播。
1新媒体技术与广告传播方向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创意、策划、设计与传播规律,品牌策划与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与传播策略。以广告学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以省文化产业校企联盟为平台,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地方媒介环境及趋势培养人才,服务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媒介融合与管理方向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为指导,研究融媒体时代媒介运营策略、新闻传播规律、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手段等。以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以媒介融合发展为背景,积极参与辽宁省文化产业校企联盟建设,服务地方传媒事业发展及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舆论宣传。
3大数据与信息传播方向
研究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的原理与方法,舆情监控技术,新媒体开发、制作与运营技术,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规律。综合传播学、广告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优势力量,以辽宁省信息产业等校企联盟建设为依托,服务于地方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要。
4师资力量
由校内教师和业界专家组建复合型导师团队,其中校内教师25人,业界专家10人。校内教师包括教授11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其中84%的教师在45周岁以下,整个教师团队可谓年富力强、成果卓著。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项、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11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6项;发表专业研究论文近篇,其中高水平(核心及以上)论文80多篇,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业界专家团队由具有多年传媒业经验的专家和企业经理组成,其中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媒体的台长、总编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新媒体领域的运营总监、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评委、辽宁省知名广告公司的设计总监等,他们多年的实战经验将为研究生的行业实践提供最专业的指导。
考试内容与参考书目考试类型
考试科目
考试内容
参考书目
入学考试
思想*治理论
全国统考
外国语
俄语或日语或英语二
全国统考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新闻理论与实务
广告学理论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或六版)》,复旦大学出版社,或年
2.丁伯铨,《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3.陈培爱,《广告学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传播理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
复试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林刚,《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年
同等学力加试
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或六版)》,复旦大学出版社,或年
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
姚国建,《基础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报名条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5.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报名流程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为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