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华人文学身份历史文化的承续与新生活的经
TUhjnbcbe - 2021/8/27 0:36:00
常见的白癜风发病原因 http://m.39.net/pf/a_4742546.html

旅加华人作家郑南川谈《华人文学:身份、定位与误区》

(报道)

年4月24日,由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主办的“在魁北克写作”系列讲座之二:主题《华人文学:身份、定位与误区》,藉由网络,圆满成功。

主讲邀请了著名旅加华人作家、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前主席——郑南川先生,还有幸邀请了嘉宾阿尔伯塔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华裔学者及作家梁丽芳博士。

讲坛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作家及海外文学研究者,与会者96人。有来自加拿大东西两岸、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地学者、文友。

讲坛围绕海外写作人的身份认同,讨论了华人写作的地域、语言及文化的多样性。并由“华文作家”“华人作家”和“华裔作家”概念的界定,探讨了海外华人文学在文学研究中存在的“误区”。

主讲郑南川先生与嘉宾梁丽芳教授有着多年的海外文学研究积淀,他们都有着长期的海外生活经历、多样化的文学创作实践、更兼出色的学术背景,因而讲座深入浅出,使得本次讲坛既有学术性,又带着科普的味道。

与会人员在讨论环节畅所欲言,对海外文坛热点问题的看法,展开了热烈讨论。会后大家意犹未尽,又加时讨论了诸多感兴趣的话题。(董岩报道,有删减。)

(图片;主持人,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作家董岩。)

讲演观点(提要):华文文学、华人文学与华裔文学

华人文学的大概念:

华人文学是大概念,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是属概念。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是华人文学的分支。我们可以把华文文学和华裔文学作家,通称为华人作家。

华人文学的个体概念:

1)华人文学作家,一般是出生在中国;

2)华人文学作家,一般有过大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经历;

3)华人文学作家,一般具备双语或更多语言的写作;

4)华文文学作家,他们的写作都避免不了大中华文化“认同”的特征;同时,因为生活经历和地域的独特性,有别于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写作的特点。他们之间存在着“文化身份认同”的分裂倾向。

华人文学作家产生的起点:

根据海外华人文学发展进程,以北美“新移民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事实说明,华人文学的群体出现、形成和具备代表性特征的开始:应该是存在于年代。之前,虽然也有存在的现象,但并不具备“整体”特征。

华人文学与华文文学的连带关系:

华文文学的关键特征:1,语言(中文);2,情感(民族性);3,作品内容(内涵)。附加含义:发表的地方、出版地点、阅读对象、影响地域。这些是华文文学的一大特征,也是“中国文学”的构架特征(中国权威学者观点)。

海外华人作家写作具备一些特征或满足部分特征的人,确实存在。一些作家完全符合。这可以看成是华人作家创作的“中国文学”。华人文学也存在于华文文学的连带关系中。

华裔文学与华人文学的连带关系:

华裔文学的关键特征:1,出生在国外,拥有外国国籍的华人作家;2,华人的第二代或后代人,他们的外国语言的写作。

海外华人作家的外文写作,是华裔文学研究的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所以,华人文学同样存在于华裔文学的连带关系中。

参会学者点评摘录:

——华文文学,华人作家,华文作家,中国文学,新移民文学,这些概念各抒己见,争论良久,始终没有权威定论和共识,发言依据客观,提出了若干见解和佐证。

——我很喜欢听南川的高论,真诚直率,有理有据。气氛也很活泼轻松。

——今天讲的时间不长,但含金量高,精炼,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听着过瘾。

——南川老师在朋友圈里说:今晚的活动有意思:有点科普,有点学术;有的枯燥,有点新奇;有点像老朋友相会,有点像疫情开了一下窗子------

总之,今晚如果见到老朋友,任务就完成了。还会有个印象:文学多好。

他的讲座很成功,果然把本该有点儿枯燥的学术主题讲得新奇有趣有新意。zoom现场来了96位朋友,在今晚的六场文学讲座中分得如此一大杯羹,人缘实在是太好了。好人好人缘,此言不虚。就如同今天认识的一位久仰的师长,以及一个多月前认识的一位优雅可爱的姐姐。嘉宾梁丽芳教授也是柳永研究专家,面带浅笑侃侃而谈,也为讲座平添魅力。祝贺!

——激活界定海外华文文学定义的讨论,我同意从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后划定新华文文学的一个大概范畴。与之前的海外华文文学有所区别,但就海外华文文学总体而言,有太多的分流,群体特征,统为一体要有一个文化文学的有共性的评价标准。不论是那种环境和处身立地,文学目标都应该是指向人学刻画,指向经典。

可以发起一个更大的论坛来商议来推介优秀作品。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昨晚的讲座非常精彩!演讲的观点让人大开眼界,受益良多?。陈浩泉、沈家庄、卢涛、国荣的发言也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主持人雲中君董岩做足了功课,文学功底深厚,把控全场的能力令人佩服,非常棒!一次讲座的成功举办,是协会理事会通力合作的结晶。

“星系写作“这个提法很好,我们都是作协这条星链上的一颗小星星,在浩瀚的星系里与群星相遇,连接,碰撞,共同探索,创造佳迹。期待下一次讲座。

美国作家蔡四伟(SusanCai)女士参会,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整理成文,首发如下:

根据,中美(世界各地/各国)关系和华人阶段历史演变:

定位:新华人文学,即新华人作者,运用华文写作/创作华裔的故事。

关键:区别于70年代之前来美(世界各地/各国)的华人。因为由此开始,是“侨民”观念已经发生了质变引出的结果!

1,依据

华人到美国(世界各地/国),

近代明清时期到美国建国前后,蒲安臣任职满清外交官员,中美贸易带来传教士带回留学生,学习西方文化。例如哈佛/耶鲁领先,

近代到年之前,几批留学生/移民,传播中华文化。例如慈禧洋务光绪新*,老蒋民国实践,

二战前后///年之前,研究汉学/中文教学。战争/冷战的环境影响较重。

年代后,

中国改革开放,留学生/华人逐步进到美国/世界各地各国,新一代华人已经“世界为家“,以“入乡随俗”为基石,不再是“侨民”(一心想着落叶归根的短暂居住者)。

特色:新华人思维渗透着居住国家/地区文化,并且不断顺应历史潮流融入主流,用各种自己能够驾驭的语言,书写自己在异乡各地真正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创作。

与70年代以前华人文学写作者的内容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这也是新华人文学和新华文作者的最大特点!

对作者自己的成长来说,好比是一个延长人生,不断登到高处的过程。

特别是,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称为是在世界写作者队伍中不断做出贡献!

2,经历

我自己属于70年代后的华人,90年代初开始居住在美国,

现在用中文(流利简体/繁体,有时英文)写作,先后中文出版过四本纪实散文集(《美国泥土中国树》,《美国桑叶中国蚕》,《美国华裔中国葩》,《美国之水中国鱼》)。

内容多是入乡随俗期间,通过年度季节的生活见闻,参与社区不同团队(市*,学区,文化,慈善等)义工经历,接触的不同职业/族裔/年龄/地位的居民,扩展的见识和学到的知识以及培养的能力,结合自己第一故乡成长历史背景和接受知识以及培养能力,不断地在不同阶段/上升层次体会/点滴思考感受,逐步记录/实在写作出来的一些故事。

其中有家庭夫妻,亲友孩子,邻里街坊,学区/社区/建造和居住郡县州级甚至国运发展趋势,等等,特别是还有一个“族裔熔炉/宗教土壤”的发展线索裹搅在其中,整个/完全的混合体,成为居住地区居民/国民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和社会状况以及历史演变细节的作品。

后来因着“以文会友”,参与到华人和居民的写作者协会,增加互动交流过程中:相互鼓励,共促长进。特别是居民的写作者中,男女老少各种年龄各个族裔,大家没有“语言/华人”的设限拘束。有时分享作品中的亮点时,会让大家惊叹:有些内容的角度,完全是”全新”的。

例如,一位小学家长会成员和社区活动积极分子,看完其中关于孩子教育的文集(《桑叶》)的目录,说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是“好校区的传统”在一段历史时期的记录,这是第一代移民家庭养育孩子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可以向更多的年青家庭们推荐!他们没有认为我们只是个华人家庭,而是认为宝贵的教育经验值得分享给所有人!只可惜我用中文写作,只有目录里文章标题带上了英文,他们只能知道其中的大概,想要看懂全书还挺不容易的。

3,关于华人文学的研究与作品分类

新华人文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学科。但是需要打开局限。

现在的研究状况,“从分析作者”和“写作内容归类”的研究比较多,“从写作内容反映居住社区/时代状况/人文发展”角度的研究,我看到的不多。

例如,在“中文书档”分类,我的作品被放在“教育”类,大家很轻易认为这是“虎妈类”作品,但是其中反映的地区人文和历史传统以及新华人的思考,就被忽略了。

实际上,新华人文学,如果放在世界历史框架之下,进入世界人文分类,细分到反映华人/华文/华裔成长壮大,融入主流的历史和现实以及趋势的内容,可能会更容易发现新华人文学作用的重中之重:如果站的高看得远,通过深入扩展地去研究,大概会发现新华人文学中作者和作品的影响/寓意。请问:我们是否会因着新华人文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引领/推进的作用?

关键点:通过这个讲题,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写作弱点,最明显的是生活地域和时代环境局限,人员交往不广以及横向竖向发展完全没有反映在其中!这可是一个重锤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人文学身份历史文化的承续与新生活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