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被人问到一个问题,你每天学习蒙古语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讲是比较难解的,如果是为了沟通,我用汉语和蒙语都一样,在表达上没有什么区别。若不是为了沟通,那么母语对于我们到底表达着什么呢?
年,我发现我母语水平不断下降,我焦虑了几个月后,开始自学蒙语文字。我小时候蒙语基础其实并不好,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去倾听和学习,才让我在后期达到可基本沟通的程度。
如今,我生活在北京,如果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和生存需要,我理应加大对汉语的学习,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在国学领域,那为何我还是要学习蒙语?
01我个人的计划是,我发现目前在国内外,都有一些内容质量较高的碎片化信息,并没有流入到蒙古族的生活圈内,所以,我想做的是翻译及传播,之后可在挑选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翻译。
日后,随着我自身蒙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本族优秀的民间文学和蒙古族碎片化文化信息,我也会通过一些创意加工和翻译传播到外省及海外。让蒙古族文化与时俱进,更具现代化特征。
关于蒙古国的发展文化的经验,我并不能过多的探讨,我没有长期生活在那里,而且国界不同,人们的意识和想法也有不同。针对他们的经验,我觉得可学,但不可照搬。另外,内蒙古蒙古文化的发展,应将视角放在世界的维度,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经验,广泛收益,循序渐进。
02我在北京只参加过两次蒙古族文化活动,都是在中央民族大学校内举办的“北京那达慕大会”。在年的活动中,最让我感觉有收益的就是“我用母语来签名”活动。
此后的几年,我有两次在外地出差,有几次我忘记了那达慕的日期,显然北京的那达慕大会没有变成我的文化习惯。
在外省,蒙古族从学校走出来后,都很少接触本族的文化活动,我个人认为,当前的蒙古文化活动,太过传统,没有做到现代化,没有做到生活化。
正如现在广告界内议论的那样,我们要懂得用户的消费心理,要有互动性、参与性、渗透性。此种渗透性是什么,一场活动在举办之前分析了多少个用户,模拟了多少次氛围,而且最重要的是,活动主题是有具备广角思维的,也就是,我们不应该只是为了影响蒙古族,而是要做到影响其他民族,要更具备当代人的文化特性。
蒙古族人不需要影响,只要是蒙古族的文化活动他都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