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資助文化項目項,共1.55億澳門元。
年,澳門從事文化產業的機構間,在職員工人,增加6.8%,收益78.5億澳門元,增長8.7%。
不過,澳門文化及文化產業發展也面臨諸多問題。澳門文化產業的強項
根據澳門統計局發佈的《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分析報告()》有關澳門“文化產業”的相關定義,文化產業包括創意設計、文化展演、藝術收藏和數碼媒體四個領域。在這四個領域中,創造收益和增加值最多的是“數碼媒體”,年分別為38.2億澳門元和18.1億澳門元,占整個文化產業的48.7%和60.9%。澳門文化產業SWOT分析
Strengths澳門的優勢豐富的歷史文化
方便的對外交流
獨特的一國兩制
這三個優勢,使得澳門成為本雅明(WalterBenjamin,-)所說的多孔結構社會(PorousStructure),有利於澳門的穩定和繁榮。Weaknesses澳門的弱勢單一的經濟模式
微小的市場規模
薄弱的人才基礎
年澳門經濟產業結構構成: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分析報告()》澳門是一個微小經濟體,陸地面積只有32.8平方公里,人口60多萬。澳門不是沒有人才,而是自身人才儲備不足。對行業有全盤瞭解的專業人才稀少,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管理人才稀少。單一的經濟模式擠壓了人才生存空間,外來人才又難以留下,在學人才不能使用。Opportunities澳門的機遇博彩業帶來新時尚
大灣區帶來新市場
教育產業化帶來新動力
應該承認,澳門回歸以來的經濟富裕、國際大都市風範、新的時尚和潮流,主要是博彩業帶來的。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戰略方針的提出和逐步實施,為澳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帶來巨大的新市場。澳門過去5年(-)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學率已達80.67%,澳門已經穩定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澳門高校回歸以來發展迅速,在校人數不斷攀升,有望成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一個新的行業增長點。Threats澳門發展的主要威脅持續削弱的歷史傳統
蓄勢待發的灣區兄弟城市
保守滯後的人才*策
由於年代的原因、經濟發展的需要、獨大的博彩業的擠壓,使得澳門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巨大壓力,而非物質文化的流傳,從代際傳承和普遍性角度看,不容樂觀。大灣區發展為澳門帶來巨大的新市場,同時也帶來新的競爭。大灣區其它城市在文化產業方面走在澳門前面。年,廣州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億元,占全市GDP比重提升到13%。
世界設計之都深圳,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多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過10%。
廣州自年至今,每年舉辦大型廣州設計周,深圳設計周自年至今持續舉辦,珠海設計周已連續舉辦三年。
而澳門,人才缺乏,澳門的人才*策至今不夠開放。解決人才缺乏主要靠兩個方面,一是藉助外力,二是自身人才建設和儲備。這個自身,包括澳門人,是否也應該包括在澳讀書的學生?現在的問題是,學生在澳讀書時不能用,畢業以後難以留下。因為崗位有限等原因,澳門需要保護本地就業,這可以理解,但溫室裡長不成大樹。這是個老問題,也是人才建澳的根本問題。要謹慎處理保護與合作與競爭的關係。建議逐步、謹慎進一步開放人才*策,而不能原地踏步。可以看到,澳門的優勢、弱勢、機遇和威脅都是明顯的。同時,這四個方面不是孤立的,要看到它們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互為表裡。澳門文產發展四個戰略
SO競爭性戰略利用國際交流便利及自由港優勢,加強國際文創合作;
利用澳門國際化都市、一國兩制的優勢,加強區域文化創意合作,以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為契機,擴展澳門文創產業;
打造粵港澳灣區西部的文創極點。
WO扭轉型戰略加大對文創產業的資助;
以與本澳優勢產業合作之契機,提升優勢產業的文創元素;
促進教育與文創的深度融合。
ST差異化戰略進一步加強澳門文化遺產保育,注重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並舉;
基於澳門優勢,以自身中西方文化融合為特色,求質不求量,集中發展若干特色文創產品和品牌;
舉辦更多文創活動,吸引國際優秀人才前來交流並學習有益經驗。
WT防禦型戰略謹慎處理人力市場保護與競爭的關係,進一步逐步開放人才*策;
持續實質性支持文創教育發展,制定切實有效的文創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
加強與灣區合作,以合作模式挖掘市場潛力。
文產發展的法律保障
首先,從競爭性戰略和扭轉型戰略出發,為加強區際、國際文創合作,在澳門打造灣區西部文創極點,推動本澳教育機構與文創產業的有機結合,需要進一步完善智慧財產權法律制度。回歸前後,澳門在智慧財產權法律制度領域經歷了逐步當地語系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路徑。臨近回歸,澳門於年頒佈第43/99/M號法令《著作權及有關權利制度》,同時廢止之前相關法例。總體說來,澳門的智慧財產權法律制度已為著作權和工業產權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但仍有進一步完善的需要。第二,從差異化戰略出發,為加強澳門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需要文化保育相關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回歸前,根據《建築、景色及文化財產的保護》設立保護建築、景色及文化財產委員會。年,特區制定了《文化遺產保護法》,確定文化遺產的概念、範圍,明確特區*府的保護義務,設立文化遺產委員會,設定有關文化遺產的評定標準、程式及保護方式。為本澳文化遺產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法律保護。第三,從防禦性戰略出發,為平衡人才市場保護和滿足文創人才需求,需要適當調整相關法律法規。回歸前,為吸引人才和投資,澳門先後制定法令,以規範投資者、領導人員及專門技術人員之定居制度。回歸後,實行《投資者、管理人員及具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制度》、《聘用外地雇員法》,同時,還有一系列有關入境、逗留、居留的法律法規,吸引更多優質的文創人才更加穩定地為澳門作出才智貢獻。澳門文產前景可期
兩個難題不得不面對,即:澳門物理空間小;自然資源少。不過,對澳門文化及文創產業的未來我們依然充滿信心。第一,世界已經進入到智能化時代,數據文化時代。數據文化時代,建立在大數據支撐的虛擬空間之上,因此這個時代,物理空間之大少對於社會發展不是決定性的;並且,這個時代,人人參與,資訊和內容的發佈者與使用者是交互的,人力資源潛力可以得以全力釋放。第二,文化產業是數據文化時代的朝陽產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益受到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極大重視,並在英國、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取得重大進展。全球文化產業產值呈倍數成長,年至年間,平均年成長率為8.8%。年至年間,英國創意產業成長值高達15.6%(同期,英國整體經濟成長率為5.4%)。世界各國文化產業總值占GDP總量的比重不等,但不斷增長是其大趨勢。中國文化部年2月公佈「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畫」,宣示將從人口大國轉型為人才強國。澳門自然資源少,但創意依靠人才,創意經濟的核心價值來自創意人員的“創意”,來自他們的想像力,而不是自然資源。第三,國家支持,澳門*府和社會各界的共識。澳門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已經取得很大成就,在立法、活化利用(與市民生活在一起的活的歷史遺跡和風貌,而不是死的景觀)等方面成績顯著。近年來澳門*府進一步強化了這方面的工作。國家持續大力支持澳門,鼓勵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國務院年2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啟動大灣區建設;
年9月,《澳門特別行*區城市總體規劃(-)草案》開展公開諮詢;年11月《澳門特別行*區文化產業發展*策框架(-)》頒佈;
年11月,澳門*府《二0二一年財*年度施*報告》強調文化基地建設、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建澳等。
澳門*府出臺的文件儘管還需要改進,完善,比如:城市總體規劃中,澳門蓮花莖的消失;南灣優美海岸線的被分割;冰冷的城區劃分命名,放棄了原來具有歷史和文化內涵的命名。但是,可以看到*府的努力和重視,以及澳門社會各界、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所做的很多工作。我們相信,澳門可以突破和解決物理空間小、自然資源少以及目前經濟模式單一、人才缺乏等限制和問題。無論從世界範圍看,還是澳門自身看,澳門具備了這種可能性。當然還只是可能性,需要採取恰當的策略、*策並加以實施,也需要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駕護航。
澳門的文化事業,未來可期!
本文轉載自《澳門日報》標題有改動作者
張志慶博士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教授、院長澳門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劉成昆博士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方泉博士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院長澳門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主任策劃|李自松
主編|閻小荔
採訪|謝謙吳婉欣
視覺|陳瑋宗周璇
技術|王碩坡劉亮亮
LOTU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