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视野促进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校本实践
TUhjnbcbe - 2021/8/10 23:34:00
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821/4453160.html

*本文系苏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策性课题“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促进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校本实践*

田明亮

作者简介:

田明亮,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校(江苏苏州,)*总支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摘要:文化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生活适应和城市生活适应。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校作为定点吸纳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根据学校实际,确定了心理融入、行为融入、家庭支持、学业融入、文化融入等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工作重点,建构了特色打造、制度建构、课程设置、活动开展、评价促进等促进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随迁子女;文化适应;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6B--05

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校作为定点吸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随迁子女的比例逐年提升,目前已超过90%。为了更好地研究、解决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后面临的融合问题,我校开展了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实践研究,旨在整体引导随迁子女树立自信,提升学业水平,尽快融入学校生活,进而融入城市生活。实践研究推动了学校文化的夯实、特色的凝练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学生自信程度、文明程度、学业表现等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一、明晰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工作重点

笔者梳理大量涉及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文献发现,学校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人际交流障碍(同伴关系适应性不强)、基础学业懈怠、自我效能感低(缺乏自信)等方面。家庭经济条件的落后、成绩的不理想、兴趣爱好的差异等,都可能使随迁子女陷入压抑的情绪氛围中,更容易感受到孤立感与自卑感[1]。不仅如此,父母的高期望、社会的歧视等也加重了随迁子女的低效能感,从而影响其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

我校监测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首先,随迁子女因受到转学、就读民工子弟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对城市公办学校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要求等的适应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出现教育过程的阶段性断裂。这会影响随迁子女教育的连续性,影响其学业成绩的提升,客观上拉大了他们与本地儿童在教育上的差距。其次,随迁子女的校外学习时间明显少于本地儿童,在被问及“放学后做什么”时,他们的回答通常是先帮父母做事情,如看护弟弟妹妹、买菜、照顾小生意等,而后再完成作业。再次,随迁子女参与学校学科辅导较少,来自家长的积极影响和支持也相对较弱。最后,相对于在苏州生活时间较短的随迁子女,在苏州生活时间较长,熟悉苏州风土人情,尤其是父母会说苏州话的随迁子女,文化适应表现更优。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明确了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工作重点(如图1):一是心理融入,提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二是行为融入,改善随迁子女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三是家庭支持,促进随迁子女父母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四是学业融入,加大随迁子女学业支持力度;五是文化融入,组织随迁子女进行苏州文化体验。

二、建构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策略体系

有学者指出,为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文化,适应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应以建设学校文化为契机,构建融理念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于一体的融合教育模式[2]。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策略研究,实际是立足本校实际的学校文化建设,最终形成一种包容的,同时有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学校文化。借鉴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我们围绕随迁子女文化适应形成了特色打造、制度建构、课程建设、活动开展、评价促进等策略。

(一)特色打造

根据生源特点,学校通过建设“家园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注重养成教育等措施,形成了学校的教育特色。

一是建设“家园学校”。年,针对学校地处老城区、生源多为随迁子女,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学业基础薄弱等特点,学校本着“平民、亲民、惠民”的理念,确立了建好“家园学校”的办学目标,为众多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营造和谐安全、充满温情的学习时空,为那些忙于生计的外来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十多年来,以“建设家园学校,服务百姓子女,培养有为人才”办学思想为引领,学校教师面对生源的客观现状,发挥潜能,奉献自我,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校校徽的设计、标语的使用都在营造家园的氛围,校园中随处可见“家园学校”“相亲相爱一家人”“爱生如子女,尊师如父母”的标语。

二是推行德育导师制。年,我校开始推行德育导师制,这是建设“家园学校”的重要载体。德育导师制旨在改变以往任课老师“只管教,不管导”、后勤人员“只管工作,不管学生”的状况,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每个三十中人,包括后勤人员、退休教师,都有一个特殊身份,那就是德育导师。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导师们有的牺牲休息时间陪伴学生,有的利用假期义务为学生补习,有的一次次家访做家长思想工作,……德育导师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更注重其良好品德的形成,从思想、心理、品德等各方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视野促进随迁子女文化适应的校本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