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年10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出现在北京市*府文件上,同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文博会上,正式对外发布了第一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名单。时至今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已历经十载。
十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经历了“形成、发展、壮大”的成长轨迹。“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先后分四批认定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对30个集聚区进行了整合提升,在集聚区基础上,推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规划建设,促进了以示范园区为载体的创新发展以及京津冀文化领域的协同发展。十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成就,充分印证了北京市委市*府布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前瞻性。目前集聚区已成为引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激活首都北京城市活力、促进北京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首先,集聚区有效带动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去十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各类指标均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根据官方数据,年至年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从.2亿元提升到了.3亿元,年占到了全市GDP比重的13.8%。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创产业实现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14%;资产总计.2亿元,同比增长20.6%;从业人员.3万人,同比增长6.2%。十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总体发展水平始终处于领跑全国的地位。有关数据表明,北京连续五年在全国保持综合指数排名第一。取得的这些成就,得益于集聚区这一重要抓手和载体。
集聚区汇集了一批优秀的骨干文化创意企业,催生了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品牌,形成了日趋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生态。从北京市统计局对以30家市级集聚区为核心支撑的全市文创产业功能区发展指标来看,年功能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营业收入达到.84亿元,同比增长10.97%,增速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创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79.85%,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达到76.82%。因此,加快以集聚区为核心的功能区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加快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其次,集聚区有效激活了首都北京的城市活力。集聚区与首都城市的更新实现了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集聚区带动了传统街区的改造和再利用;推进了城市工业遗产的创新使用;促进了新型城市活力空间的生成。
琉璃厂—大栅栏集聚区、前门集聚区、中关村科技园东城园等均是借助旧城改造更新形成文化创意集聚区的典型代表,它们依托文化创意的引入和渗透,使古老的历史街区重新焕发青春。北京艺术区、时尚设计广场、中国动漫游戏城等则是综合利用工业遗产,在基本保留老厂区格局和工业遗存代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逐步形成了集创意设计、文化体验、展示交流、休闲商旅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另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逐步发展成为聚焦首都文化特色、彰显首都文化魅力、体现城市发展活力的标志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构成了北京新的文化地标。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集聚了众多的传媒、广告、咨询、设计等机构,形成了高密集高品位的商业办公区,CBD已经成为首都北京最具活力的区域。越来越多的集聚区成为了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亮点所在。
再次,集聚区还有效促进了北京经济结构向“高精尖”的转型升级。集聚区已成为北京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承载空间。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吸引了中影、华谊、海润等多家影视机构入驻,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影视产业基地之一;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文化工作室,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家聚集地和世界知名的原创艺术区。这些集聚区形成了文化创意发展的“小气候”,促进了区域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卢沟桥、斋堂古村落、八达岭长城、古北口等为代表的集聚区,不断强化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创新,为历史文化景观增加了更多的内涵和风采。以清华科技园、中关村东城园、中关村软件产业园、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和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等为代表的集聚区,成为了引领带动全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科技、金融等要素在集聚区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催生出一批融合型新兴业态,不断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集聚区十年发展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集聚区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集聚区之间产业定位同质化难题仍有待进一步破解;不同区域之间无序竞争仍有待进一步规范;集聚区之间的协同联动仍有待进一步强化。另外,在适应“融合化加深、数字化转型、国际化迈进”的发展新趋势上,以集聚区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
“十三五”的大幕已拉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需要不断强化以集聚区为核心的功能区建设,对此我们建议: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落实《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年)》等一系列规划,理顺既有集聚区与文创功能区、示范园区、创新实验区之间相互协调促进的关系,形成“基础稳固、重点突出,梯次演进,有序衔接”的空间发展格局。同时结合各行业发展现状及区域分布特点,加快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布局。
二是积极落实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的战略部署,推进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实现疏解后存量空间的再利用。要着力加强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加强腾退空间和存量空间的盘活,提升首都中心城区优质要素资源对郊区和津冀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借助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延伸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的辐射范围与带动能力,以“主园+分园”、“园区共建”等方式,输出先进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不断强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在津冀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是引领“互联网+”、“文化创意+”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传统行业领域的科技应用与升级,充分重视“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对文化创意空间带来的深刻影响,结合城市更新,推动产业升级,提速新兴业态发展。
五是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空间作为城市文化载体功能的作用,提升其承载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和能力,促进北京文化软实力提升,使之成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的基础和战略落脚点。谢谢大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