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刘娟略论墨家文化的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TUhjnbcbe - 2021/8/5 6:5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略论墨家文化的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事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及其弟子皆能“赴汤蹈火”“摩顶放踵”,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被社会各界誉为“兼士”。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并指出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墨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墨学,挖掘和发展墨学,探析墨家文化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及对现实的启示意义,古为今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从几方面简述其主要内容以彰显其文化内涵及其散发的魅力和现实的意义,以求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墨子所论体现的是社会和谐的思想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后,社会人群便有了等级之分与身份之別。有差异便有矛盾,于是,如何协调与化解人与人之间,即不同等级与不同身份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之和谐相处、互惠共存,始终是人们——尤其是思想家不断探索的主题。对此,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学说。墨子说:“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其中,“兼相爱”讲的是感情因素,即人与人之间,不管他地位、身份如何,都要相互关爱,这是“交相利”的前提;“交相利”讲的是物质利益,这是基础,即人与人之间不进行交往则已,如有交往,就不能只讲动听的空话,要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用今天的话说,叫作双赢。“兼相爱”与“交相利”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切不可分割开来。假如只讲“爱”而不以“利”做基础,那便是空头支票,不是真正的爱;如果只言“利”而不论“爱”,“利”从何来?“兼相爱,交相利”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如何才能实现?一方面,要做到推己及人,如墨子所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視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另一方面,“兼相爱”也好,“交相利”也罢,都蕴涵着人与人之间、爱与利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双向对等的关系。正如墨子说的那样:“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关于人类社会和谐的理想及其理论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永远不会失去光泽的瑰宝,尽管在墨子的时代难以付诸实践,但丝毫无损于它真善美的属性。可以说,历史上杰出的进步思想家及其理论学说的价值不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否能够得到体现,而在于它的超前性,即在于其能否为后来的*治家思想家安邦治国与理论创新提供有益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国家层面,中国人对和谐的追求自古有之,中国古代墨家学说里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由此可见,中华先民很早就重视追求和谐,把对和谐的追求作为人生与社会的理想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为墨子的社会和谐的美好理想及其理论建树提供了用武之地,因此我们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二、墨子所论体现的是重视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对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践行素质教育,他就是墨子。他是一位最早倡导素质教育的教育践行者,以他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就蕴涵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准则与方法。

墨子的品德教育观,“以德为先”“身体力行”。墨子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中》),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要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教育就肩负了重大的使命。墨子认为,教育是一种“为义”的活动。《尚贤下》中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然而相比之下,“有道者动以教人”比其他两种显得更重要。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德之人,使人认识义的重要性。当人们意识到行义不但能使自我受益,也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公义,那么人们也就会乐于从事行义的活动了。

墨子的因材施教观,“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墨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而对弟子施以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耕柱》)。墨子根据教育对象素质的不同,挖掘弟子潜力,发挥弟子特长,分别给予教育。墨子不固守培育全オ、通オ的教育目的,而是贯彻执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考察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形,区别对待,使他们学有专长。墨子反对弟子不考虑自身的条件,随心所欲,盲目学习。

墨子的全面教育观,“社会所需”“各尽所能”。墨子是个大教育家,其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墨家实施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他的“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和“学以致用”等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墨子重视实践力行,主张君子必须“以身戴行”(《修身》),严格要求弟子言行一致,反对只说空话,不务实际。墨子注重躬行实践,感化学生。墨子提倡躬行实践,言行结合。墨子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与他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知识是在人的感官的直接作用下,并运用理性思维从客观现实中获取的,故教学的方法必须以知识的获取方法为依据,并将其拓展到科技、*事、工艺和逻辑教学中。

墨子“述而且作”的实践教育观,对后人的“学风”起了很大的影响。墨子的教育思想植根于社会实际,他要培养的“兼士”必须博学多能,又能亲力亲为,确确实实地解除民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乐上》)的疾苦。所以他的教育内容中有生产劳动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他看到国与国争战“夺民之用,废民之利”(《非攻中》),就教给弟子*事防御知识。战国之时,十人十义,兼士若不能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就无法使自己的理想见诸社会实践,为了使他的弟子能“上说下教”、推行其*治主张,墨子又将论辩之学作为教授内容。墨子反对儒家务虚尚义,主张务实尚利。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墨子从兴百姓之利出发,以实利实用之学为教学内容,又从学生个别特征出发,设“谈辩”“说书”“从事”三科,使各有所长,各行义事。这种教育内容的设置思想已兼顾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两个方面,依然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借鉴。

实践力行的教育方法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娟略论墨家文化的魅力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