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化
视觉化呈现,助力学生学业成长
视觉----空间智能产生了人类绘画的最早记录。当视觉化呈现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时,教室环境就变得更加吸引人。与主题学习相关的动画、广告图片或照片都能传达有关学习的有价值的信息。澳洲中小学教室四周的墙壁上,粘贴着设计精美、色彩鲜艳的图片,除了校训、班级公约等,还有一个最为特别的是学生的“写作流程图”、“5天阅读框架”、“阅读能力标准”、“评价跟踪”等学习工具,以五年级英语学习为例,我们来看看澳洲老师是怎样来把语言学习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视觉化呈现的。
1
五天阅读框架,让学生学会阅读
澳洲中小学每一个年级的教室的墙上都贴有“五天阅读框架”(daily5)和“阅读能力目标”(ACEF)。“五天阅读框架”要求班级所有学生在一周五天内要做完阅读框架中五个项目的学习。这些项目分别是:⑴自己读;⑵拼读(重在学习阅读中遇到的新单词);⑶听;⑷找朋友共读;⑸读后写。学习项目也分别有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怎样完成,每天各位学生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五天完成五个项目,学生的阅读习惯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养成的。他们没有统一的教材,每位学生手中的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他们的英语课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学生按照阅读框架中的每一项要求,在自己喜欢的地方,静心阅读,完成当天的阅读项目学习。这让我感受到,学生真正成了阅读的主人。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阅读能力目标”,课堂上,老师会按照墙上张贴着“阅读能力目标”对某一个学生进行个体阅读检测,与之沟通,了解这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情况,并及时指导。亲临这样的母语课堂,我不禁再次感叹:语文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浸润出来的。澳方的教育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在教学方法上贯彻着多元智能化的理念。2
写作流程图—让学生明确方向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澳洲小学中高年级的的教室里都贴着“写作流程图”,分为七个步骤:⑴头脑风暴;⑵初步计划;⑶起草稿;⑷修改润色;⑸编辑(输入电脑、美编校对);⑹发表(发到班级或学校的平台上);⑺反馈(发表后看到老师和同学们评价的反思)。有这样的流程图贴在墙上,学生很清晰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哪一步了。与我国写作教学相比,最大的不同的是他们不是抄写在作文本上,而是录入电脑,进行美编,发表到班级的学习平台上让老师和所有学生都能看得到、阅读评议、留言跟帖。他们最后一个流程“反馈”,类似于我们的“习作评讲课”,学生阅读老师和同学对自己习作的评价进行反思,再进行修改完善。我特别欣赏他们“编辑-发表-反馈”三个环节。学生要将自己的作文录入电脑,他必须字斟句酌,加上“美编”后发表。这就要求学生要以严肃认真而且神圣的态度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确保一个字母都不能有误,因为这是发表出来给大家看的。这样长期训练,不但练就了学生严谨的表达能力,严肃的学习态度,还有美编后发表的成就感、自豪感。这符合澳洲教育培养“自尊自信”“有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人”的基本宗旨。3
学习过程性呈现
澳洲教室空间,随处可见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生的在学习中的思维、状态、目前达到哪个层级等都以“可视化”呈现出来,学生非常清晰自己的与其他同学的情况。如他们在实施IB课程中,习惯于给出学生一张经过老师精心选择的照片或者一幅画,只问学生三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去探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