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知識
紫砂,名字來源於紫和砂兩部分,紫砂的"紫"是因為其製品表面隱含著若有似無的紫光;"砂"則是紫砂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使其具有質樸高雅的質感,故稱紫砂。紫砂土,亦稱紫砂礦,主要有紅泥,綠泥,紫泥三種,俗稱"富貴土"。紫砂泥是從日用陶礦土中精選出來的,取得色澤純正、顆粒細膩、燒成範圍寬、可塑性好的泥種,經過嚴格的加工和配置,方可產生色彩絢爛的"五色土"。
紫砂陶,萌生於中國陶都宜興,宜興制陶以均陶、美彩陶、精陶、青瓷和紫砂陶這"五朵金花"著稱於世。而這「五朵金花」中,紫砂陶是最負盛名、最具特色的一種。
紫砂陶的原料是紫砂泥,並且外部不施釉,加入其他拚料,經~°C燒制,根據不同原料配比和溫度的變化,燒製成的成品就會呈現出天青、海棠紅、梨皮、暗肝、栗色、朱砂紫、青灰、墨綠、鐵青等各種不同的顏色。
紫砂壺是紫砂陶的一種,宜興紫砂陶品類眾多,有壺、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等等。其中的茶具為宜興紫砂的代表之作。宜興紫砂壺,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有無可比擬的獨特優點。
紫砂壺的特點
紫砂泥的天然特性,使得紫砂壺泡茶既不奪茶香又無熟湯氣,最大程度展現茶原有的色、香、味品質。紫砂壺密封性好,保溫性極佳。由於紫砂泥可塑性強,並且乾燥收縮率低,因此製成紫砂壺成品口蓋嚴密,縫隙極少,減少了含黴菌的空氣流向壺內的通道,相對延長了茶湯變質的時間。紫砂壺制作一般表裡不施釉,成品有雙重氣孔結構,閉口氣孔是製品內部的氣孔群,開口氣孔是包裹在製品周圍的氣孔群。因此紫砂壺遇熱時,壺身細微的氣孔會自動張開,將胎土內貯藏的東西吐出來。紫砂的冷熱急變性強,即使寒冬臘月,壺內注入沸水,不會因溫度突變而脹裂。同時砂質傳熱緩慢,泡茶后握持不會炙手。還可以置於文火上烹燒加溫,不會因受火而裂。
紫砂使用越久壺身色澤越發溫雅。聞龍在《茶笺》中講到:“摩掌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五色石脂,生南山之陽山谷中。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飢,輕身延年。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臟。"此處的五色石脂即指五色土。紫砂藝術文化
紫砂藝術以傳統文化為源,以工藝美術為根,以茶文化為媒,逐步形成自身獨有的陶瓷藝術。紫砂工藝以其古樸、典雅、氣韻生動的造型藝術,幾百年來蜚聲海內外,被世人所推崇。
宜興紫砂工藝除了歷史悠久、文雅的茶文化之外,歷代傳世的佳作,更是紫砂工藝的光輝見證,尤其在造型藝術上是無與倫比的。宜興紫砂工藝的造型設計千姿百態,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因此,從造型藝術角度而論,紫砂工藝的地位當在一切陶瓷工藝之上。
紫砂文化不僅文雅莊重,底蘊豐厚,也包容各類陶瓷的審美意蘊。正是基於這深層的、為常人所難以言傳的審美心理,人們才幾乎無不以紫砂為器具之極品。
紫砂藝術的美學表現形式,是具有巧妙的藝術造型設計,具有豐富柔和的質感,以其古樸典雅的風格著稱於世,為世人喜愛。方器、圓器、塑器、筋紋器,模擬象形,自然生動,組成紫砂藝術的主旋律。光貨簡單大方,花貨精工細描,筋囊貨立體生動,表現了紫砂工藝的傳統藝術美感。
紫砂工藝的表現形式,主要以中國傳統的金石書畫為主題,施以嵌、繪、彩、釉、塑、漆、雕、鏤等製作工藝,特別是紫砂藝術和文人的結合,極大的豐富了紫砂藝術的底蘊內涵。
文化設計、文化鐫銘,將文人的美學觀點和審美意識通過藝術結合,構成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這無疑是一種催化劑,促進紫砂藝人提高文化素養,促進陶藝發展,為紫砂藝術的豐富內容增光添彩。
紫砂文化起源
關於紫砂文化的起源,在中國瓷器史上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相傳紫砂壺的創始人供春,明正德嘉靖年間人(西元年~年),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家僮。
據記載,吳頤山未中進士前,讀書宜興金沙寺(在今宜興湖滏鎮)。書僮供春"給使之暇",發覺金沙寺僧人將製作陶缸陶瓮的細土,加以澄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制成壺樣。便「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坯茶匙穴中,指掠內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鉄"的茶壺,這就是後來名聞遐迩的紫砂茶壺。
因壺為供春所制,通稱"供春壺"。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瘿壺,據為供春壺,造型古樸,指螺紋隱現,把內及壺身有篆書"供春"二字。
紫砂文化發展歷程
宋代至明代正德年間紫砂壺屬於初創階段,出品比較簡單。宋代詩人歐陽修、梅堯臣等人的詩詞中,都有提及紫砂茶具。明正德年間較有名的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是宜興紫砂技術的成熟時期。先有董翰,趙梁,元暢,時鵬等人並稱"四大家",繼有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稱"三大家"。制壺技法也大為改進,槌片、圍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鑲接成型法等新技術湧現。
明朝末年至清朝雍乾年間,是紫砂壺的發展創新時期,紫砂工藝發展向裝飾紋樣,花樣圖案造型等改進。著名作品有明末項聖思所作"桃杯",陳鳴遠、陳鴻壽、邵大亨等名家湧現。
近代和現代紫砂陶從泥料質地到工藝流程都有了新的發展。
紫砂壺的文化價值
紫砂壺所蘊含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功能也是獨一無二的。紫砂壺造型形式豐富多變,或精美細巧,耐人尋味,或奔放大度,令人心曠神怡,加之鐫刻於壺體表面寓意深遠的題詩賦畫,更增添了濃郁的書卷氣,而紫砂壺的審美特徵即是文化因素。
紫砂壺將書法、篆刻、繪畫集於一體,表現在紫砂壺上是集中了中國文化精粹。中國書法龍飛鳳舞的線條組合,表面了特殊的韻律,中國畫精心的佈局與章法,反映了中國的哲學思想,篆刻的斑駁古拙所形成的特殊美感,統統集中表現在人手可握的一把小壺上。
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組合,所引發的審美快感和藝術感染力是難以形容的。紫砂造型藝術將這許多中國文化的精髓統一在一起,構成了極其高雅的文化藝術氣質。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