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客家文化客家人的传统婚礼操办流程l
TUhjnbcbe - 2021/7/31 12:01:00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29412.html

《红楼梦》中曾说过,女孩是“由水做成的”。所有女孩在青春时期都会憧憬自己将来嫁人的场景:公主王子般的婚礼令人羡慕不已,影视里帅哥靓女的恋情跌宕起伏,民间传说爱情故事令人荡气回肠。那么,客家人的婚礼如果按照传统的来办,具体流程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见面”

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合适人家的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状况、年龄、品貌性格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行下一步---相亲(实际是非正式的见面)。由媒者通知男女双方包括家长到某地短时间地见一下,并不实际接触。若双方回去后都认可,便可安排正式的“见面”。正式“见面”还是媒者通知男女双方包括家长、亲戚到场,由男方安排几桌宴席。酒宴结束后,男方要给女方所有出席者一个红包和一份礼物,男孩还要给女孩买衣服等物品。

2.“啦(看)屋场”

正式“见面”后如果双方都同意,便开始进行下一步——“啦(看)屋场”。所谓“啦屋场”就是女方母亲再加几位至亲内戚(以女性为主)前往男方家具体了解家庭境况(旧时女方本人不去),男方家则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

3.“送庚帖”

“啦屋场”时,女方母亲及亲戚表示满意后,女方便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生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帖”。男方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所以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有的还受门第条件的限制。

4.定事

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衣服若干,肉、酒、鸡、鱼若干,香烟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油、果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聘金要在迎亲前一个月先送往女方家,而衣服、酒肉等食材则在出嫁前一天送到女方家。定事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

5.报日子

男方择定接亲、交亲的日期、时辰后,要在结婚前一个月正式告知女方,这个环节叫“报日子”。

6.迎娶(前后共三天)第一天“暖轿”

早上,男方家要祭祀、贴对联,宰猪。早饭后,安排几个人把备齐的肉鸡鱼蛋等食材、新娘衣服、柏树枝、香烛喜炮等在上午前送到女方家,称之为“送酒肉”。女方则要把嫁妆放在礼盒里(现在用小竹箩)用红绳捆扎好。

女方嫁妆丰俭由女方根据家境情况准备,有一句话流传在民间“冇钱人家,赚钱嫁女;有钱人家,赔钱嫁女。”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须郑重其事地把带有果实的柏树枝(谐音“百子千孙”)用红绳捆扎好,放在嫁妆里,以表示对女儿和女婿的美好祝愿。

晚上,男方家举行“赏红赏花”仪式,女方家举行“哭嫁”仪式。

第二天:接亲

接亲也称迎亲,多在上午进行。旧时男方到女方家中接亲花轿是少不了的。“我是用花轿抬到丈夫家的”,这是旧时客家女子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事情。

同去接亲的人数要吉利。接亲队伍由九人组成,按顺序排列:最前面的是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肩扛两根刚砍下来的小山竹,竹梢上搭一条九尺长的红绸,跟在后面的是新郎。新郎后面是吹琐呐的,然后是男方的礼宾人员(兼路上放鞭炮),紧跟着的是轿夫四人(并花轿),最后是手提鸡笼(里面有小公鸡、小母鸡各一只)的媒人。

女方早上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酒宴结束后,出嫁姑娘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好,经过“抢手箱”等程序,由哥哥或叔叔拿一只米筛遮在其头顶上,从房间送到大厅,祭祀祖先后,再由兄弟等人把姑娘“拉”到花轿里坐好,奏乐鸣炮,轿夫抬起花轿,送嫁的队伍开始出发。

女方送嫁的人也要为吉利数,一般由新娘的姐妹及其他女性亲友送嫁(新娘的姑姑不能参加)。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

花轿远未到男方大门前,应鞭炮相迎。到男家大门口后,新娘从花轿下来,先要站在贴了红纸的“摸篮”里等待片刻。入门时,由男方的“双全”妇女搀扶新娘从门前一只火把上跨过。新娘入门时男方父母应回避,到第二天拜堂时才能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新娘和新郎在大厅里祭拜祖先后才进入新房,举行“交亲”仪式。晚上举行“暖房”活动。

第三天:“拜堂朝”、“啦月”

早上“拜堂朝”,实际就是新婚夫妇正式拜谒祖先,拜见父母,拜见长辈。被拜者要拿一红包给新娘,同时还要说几句吉利话,父母还要进行一番持家方面的教育。这个过程比较长,所以早饭时间一般会推迟。农村里有一句形容早饭很迟的俗语就叫“吃拜堂朝”。

吃完早饭,客人陆续散去,婚礼告结束。

婚礼后的第三天,女方的父亲来探望女儿,称为“啦月”。这是岳父第一次来女婿家,男方自然重视,要办一桌丰盛的酒席并专门安排人员热情招待。

从此以后,“新娘”成了过去的名词。丈夫介绍妻子时,会说“这是我家里的”,有了孩子,则说“这是孩子他娘”。随着加在女人身上的名称(妻子、嫂子、母亲、亲家、婆婆、奶奶)越来越多,女人在娘家时用过的姓名越来越淡化,最后可能连自己都感到陌生了。

来源:客家人

商务合作欢迎-广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文化客家人的传统婚礼操办流程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