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投资是升级自己的思维!
在文明的传承中,知识发挥的作用是空前的!
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从今天起,我将带大家零距离跟陈志武教授学金融,近期我整理了许多关于陈志武教授的相关金融知识,内容包罗万象(金融无处不在,借贷,现代企业与公司金融,商业模式,投资理财,银行,金融危机……)希望对大家对金融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每天更新!
金融是跨期价值交换,是未来跟今天或者未来不同点之间的价值交换。正因为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有未来生老病死的需要,都有跟其他人做跨期交换的需求。但问题在于,一旦涉及跨期承诺,信任就是核心。如果没有信任,违约赖账的概率太高,就没人愿意参与跨期价值交换。
跨期价值交换是人类社会的自然需要。古代也有这些需要,但没有支持跨期交换的信任基础设施,所以,社会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以降低跨期交换的违约概率,降低交易成本。
儒家文化就是一个例子。儒家的“三纲”把社会按照名分等级结构化,“五常”是围绕“三纲”建立的行为规范。“三纲五常”使“养子防老”可行。
在没有金融市场的社会,只能靠抑制个人自由达到跨期风险交易的目的,生存比自由更加重要。但是,有了金融市场后,这种文化体系的价值逐渐弱化了。
话说有一个已经退休干部老王,十多年前,为了让孩子到国外留学,他们夫妇不惜卖房子,卖车供孩子留学,等于把未来的养老金都供孩子留学了。如今,孩子毕业了,选择了留在留学的国家,还结了婚。也一直在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劝她回国,甚至拿“断绝父女关系”要挟,但效果不大,女儿还是不肯回。
大家怎么看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的内容很丰富,老王完全不用这么被动,他女儿本来也可以有更多选择空间。今天我们首先看到,这是典型的“养子防老”的安排,过去20几年不断地在女儿身上投资,甚至卖房子投资在女儿身上,他指望的当然是女儿今后能帮他养老。也就是,过去不停地投资,今后从女儿得到回报,这是经典的跨期价值交换,用今天的钱换取未来的收益。
可是,女儿违约了!或者,按儒家的说法,就是“不孝”了!这个故事既点出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出发点与终极目的,也点出了儒家文化今天面对的挑战。我们今天和今后几讲,就集中从金融逻辑角度谈儒家文化。
“养子防老”是儒家文化的出发点
他们怎么办呢?儒家的答案是:靠血缘组建信任体系,并辅以相配的“仁义理智信”的行为规范,包括孝道、礼教、妇道等等,通过这些把“养子防老”的违约,也就是“不孝”概率降到最低,甚至降到零。
两千五百多年前,当时,孔子身处春秋与战国时期,看到没完没了的战争与社会动荡,他认为,之所以会有周天子权力被诸侯夺取,诸侯权力又被大夫夺取这种动荡局面,问题出在社会关系日益混乱。没有社会关系秩序怎么可能有社会稳定呢?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也看到了张勇的痛苦。当时,孔子身处春秋与战国时期,看到没完没了的战争与社会动荡,他认为,之所以会有周天子权力被诸侯夺取,诸侯权力又被大夫夺取这种动荡局面,问题出在社会关系日益混乱。没有社会关系秩序怎么可能有社会稳定呢?
他提出两个核心概念:一是“正名”,一是“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一旦每个人的地位和义务关系基于名分固定下来,父亲对子女有养育义务,子女对父亲有孝敬义务,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养子防老”跨期交易链条,生老病死的保障需要就有了。子女就是古代社会里的“保险”、“债务”、“股票”、“基金”等载体,是人格化的跨期交易载体。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三纲五常”的价值
为了使名分等级秩序能运行,避免“养子防老”安排中出现太多违约,“不孝”必须是不能容忍的,个人自由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必须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使儒家的行为规范深深内化到心里,达到“仁”的境界。这样,任何时候你违背儒家规则,自己就会感到无地自容!深深的内疚感是儒家赖以管用的主要方式。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则在宋明以后。以等级名分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罪人”。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分。
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但是董仲舒没有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首次并提连称的是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这种并提连称意味着封建思想家终于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治伦理道德体系。宋朝时期,“朱熹发展天理说,把“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结在一起,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展开,是“天理”体现于社会规范的当然的产物,是永恒不变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妙药”,至此,朱熹的“理一分舒”论便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了。
所以,“三纲五常”是实现“养子防老”的规则体系,是用来降低人与人之间跨期交易违约概率的。原因在于,它使个人“不孝”的主观成本很高。当然,前提是子女都接受并内化了儒家的价值体系。而在张勇的故事中,他忽视了这一点,还以为“养子防老”继续行得通,却忘记了对于他女儿而言,儒家体系未必管用。
儒家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商品交换是自山的.竞争是必然的.但这一切不是无序的.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应是有序经济。这种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除须依靠经济、法律等手段.还须有道德力量的维系。实际上.道德的作用与经济、法律等手段是不可分的.不讲道德.任何法律、经济的手段也难以奏效。市场经济木身实质是信用经济、市场机制、市场工具.诸如商品、货币借贷、买卖、合同、契约、金融、期货等等.无不体现信用关系。不讲信用.必然导致经济混乱及各种负而现象的产生。市场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越要求人们守信用、讲道德.越要排斥无信、欺诈、放纵等不义行为。市场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关系.要求人们在讲利求利的同时讲义守信。儒家重义.诚实守信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我们这一传统美德.对克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背信毁约、尔虞我诈、欠债赖账等道德败坏、经济无序现象.更显出了积极意义。
每天阅读,每天惊喜!感恩一路有您!
谢谢大家的在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