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主要是靠“养子”来防老的,那他们是怎么去维持这个体系的呢?“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儒家用来保证这个体系安全的方式,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方式它主要定义在父与子的血缘关系上,“亲子”是“孝道”等各种名分和义务的唯一界定。因此,那个时代对血缘的纯净性就看得非常重要了,如若出现血缘不纯净,那整个儒家大厦的根基和建立其上的跨期交换体系就会出现动摇。由于血缘的延续必须依靠女性来完成,故那个时代是否坚贞守节就成为评判一个女性的标准。
从西汉的《烈女传》开始,尤其是宋代程朱理学之后,以儒家治国的朝代不尽推出各种烈女、节妇的故事,以树立榜样,不断强化贞节文化。如明清时期著有的《内训》、《闺范》、《母训》等书,其目的都是为了宣传贞洁文化以致贞节观在民间根深蒂固。更甚的是明朝不仅推崇守节,还要求殉节,这在现代的我们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它确切地发生了。明朝时期,皇帝以身作则,宫人殉死是当时的一大特色;上行下效,民间的殉节之风也盛极一时。据说当时通州有个林氏于17岁出嫁,20岁时丈夫病故,林氏想绝食而死以示贞洁,婆婆以还有孩子需要喂养的理由劝说她活下来无果,最终随亡夫而去。到了清朝,年,清世祖亲自编纂了《内则衍义》,在《守贞章》中提出“守身为女子第一义”,并在《殉节章》中提出“妇为夫死,古之大经”,这两句话成为清朝妇女第一要则。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层面也是异常在乎女性的贞洁的。据历史学者考证,宋元以前,妇女守节、殉节的现象并不常见,而到了明朝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令旌表节妇,结果节妇烈女数量激增。到了清代,各代皇帝就更是一个比一个看重贞节观念,把旌表标准不断下调以鼓励女性坚贞守节。我们可以发现,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妇女的贞洁文化极度重视!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朝一代比一代更看重女性贞节,这是为何呢?
贞节观念的坚守其实是“养子防老”体系衍生出的规范之一,为了稳固儒家“养子防老”这一金融文化体系,或者说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所以呢,各朝一代比一代更看重女性贞节,以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何坚守贞节这一说辞只是针对女性呢?一方面是男权社会所致的,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女性生理的特殊性,因为只有女性才能延续血脉,而血缘关系又是“养子防老”体系的基础条件。一旦出现女性有不坚守贞节的倾向以致其丈夫对其孩子血缘的归属性产生怀疑,那作为丈夫的可能一开始就不愿意抚养妻子生的小孩,而小孩长大后也有可能不愿意孝敬母亲的丈夫。如果这种怀疑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不敢相信“养子防老”体系的可靠性了。有怀疑,必然就会丧失一部分投资的热情,使得整个社会对未来的安全感就会大大下降!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明确,在儒家思想统治的时代,人们之所以对妇女的贞洁文化极度重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使“养子防老”这个金融体系可以继续运转下去,以维护社会治安。
所谓道德规范不是无中生有、没有目的的,更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我们可以知道,其实贞洁文化就是为了避开“养子防老”这一体系的风险而推行的,换而言之是为了帮助解决在没有金融市场或其它市场环境下的利益诉求。我们必须明确,很多道德体系背后其实都有经济基础在做支撑。
▋小编推荐▋
给大家介绍我们解析投资的核心产品——基本面诊股工具,依据企业的“财务”和“风险”两个维度、8项指标对股票进行综合体检,再结合估值分析系统,公司“好不好”,股票“贵不贵”,一目了然,助你过投资的最后一关。
扫描下方